为什么一张纸不能够连续对折超过9次?有什么科学依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0

当折叠次数n为偶数次时,折叠边长为l/(2^(0.5*n)),厚度变为2^n*h,当满足n>2/3*(log2(l/h)-1)时无法折叠。根据一般的纸张的状况,厚度大约为0.1mm,边长为1m时,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出n>8.1918时无法折叠 。

这个提问涉及到定义(概念),基于什么是“一张纸”,什么是“折”等不同的定义会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那“一张纸”是指通常见的A4左右大小的普通书写纸,而“折”是指类似通常手工操作的对折,折九次时后纸的总厚度是单张的512倍,也就是这时的厚度远大于宽度(宽度已经变成原来的512分之1),那由于这“纸”的材料力学的弯曲和弹性等的特性,在不破坏(撕裂)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 


但如果那“一张纸”非常大,而且其弯曲特性也非常好,那这“纸”折九次是完全做得到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11

1、有科学依据,因为:如果纸为正方形,边长为a,厚度为h,当折叠一次的时候,折叠边长不变,厚度为2倍的h,折叠两次的时候,折叠边长为原边长的二分之一,厚度变为4倍的h,就这也折叠下去,可以推出一个公式:当折叠次数n为偶数次时,折叠边长为l/(2^(0.5*n)),厚度变为2^n*h,当满足n>2/3*(log2(l/h)-1)时无法折叠。根据一般的纸张的状况,厚度大约为0.1mm,边长为1m时,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出n>8.1918时无法折叠。

2、纸(zhǐ)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纸张:纸的总称。纸以张计,故称。纸张一般为分:凸版印刷纸、新闻纸、胶版印刷纸、铜版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等。

3、西汉麻纸: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如今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4、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第3个回答  2017-12-10

如果纸为正方形,边长为a,厚度为h,当折叠一次的时候,折叠边长不变,厚度为2倍的h,折叠两次的时候,折叠边长为原边长的二分之一,厚度变为4倍的h,就这也折叠下去,可以推出一个公式:当折叠次数n为偶数次时,折叠边长为l/(2^(0.5*n)),厚度变为2^n*h,当满足n>2/3*(log2(l/h)-1)时无法折叠。根据一般的纸张的状况,厚度大约为0.1mm,边长为1m时,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出n>8.1918时无法折叠。

能对折几次,这看起来是个很无聊的问题。或许你会说只要给我一张足够大而薄的纸,我可以折一亿次。这话不假,理论上是可以折无数次。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拿张纸亲自测验后会惊奇地发现,一般很难超过7次,最多也就8,9次。据说最近的世界纪录是12次(就是图片中的那位超女)。 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张纸对折仅仅数次之后就很难再折叠了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每折一次都要以上次的厚度为半径进行对折,这个半径需要消耗纸的长或宽。 2)任何物质弯曲都有弹性,当厚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长度才可以对折,不然就会断开。 3)对折n次的纸比相同层数简单叠放的纸的弹性要强很多,而且其厚度也不可能是以理论上2的n次方的方式增长。所以到一定厚度后,人手就很再难折叠了。 4)通过实际验证推导出单向折叠公式,单位圆直径为0.1MM ,运用极限法,设一张纸折叠一次(折成一单位圆)所消耗的长度(单位圆的直径0.1∏mm)为一个基准单位Q(Q=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