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讲论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讲论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讲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两种,分别为讲谈论议和说长道短、议论。

1、表示讲谈论议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

译文:汉宣帝继承大统,继续治理汉朝的大业,也讲述宣扬儒家六经的思想,招选优秀特异的人材。

2、表示说长道短、议论

明·刘兑《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译文: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事情进退两难,怎么办才好?

扩展资料

讲论在其他文言文的应用及译文:

1、南北朝·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明·王鏊的《亲政篇》:“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译文: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译文:夏侯胜赞赏他的话,便给他讲授《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一直不倦地讲解经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讲论

2. 文言文到底讲的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3. 文言文中说的意思

◎ 说 说 shuì 〈动〉(1) 说服;劝说 [try to persuade]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

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3) 休憩;止息。

通“税” [unharness;rest]。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4) 另见 shuō;yuè 常用词组 说客 基本词义 ◎ 说 说 shuō 〈动〉(1) (形声。

从言,兑( 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

——《说文》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勾践说于国人。

——《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

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

——《汉书·王莽传》(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

——《国语·吴语》(7) 评议;谈论 [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游于说。

——《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 六曰说。

——《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12) 以为 [believe]。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词性变化 ◎ 说 说 shuō 〈名〉(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说,余尤疑之。

——宋· 苏轼《石钟山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战国策·秦策一》(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4) 指说书 [storytelling]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6) 另见 shuì;yuè。

4. 文言文礼论的翻译

原文出自《荀子·礼论第十九篇》,即:原文大意:礼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

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所以礼,就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肉类和粮食,五味调和,这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各种香木、香料,是用来满足人门的嗅觉需要的;精美的器物和华丽的服装,是满足人们视觉的需要的;各种乐器奏出动听的音乐,是满足人们听觉的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房屋,这是满足人们身体的需要的。

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给养,又要区别给养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什么呢?贵与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贫与富、卑与尊各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辂车,那蒲席,是用来舒适身体的;放置的各种香草,是满足嗅觉需要的;涂金的横木,是满足视觉需要的;那 *** ,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车子快行时,合乎《韶》、《护》的音律,这是满足听觉需要的;天子龙旗挂有九根飘带,是显示天子神气的;车轮上的卧犀、蹲虎,鲛鱼皮制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龙图,是显示天子威势的。

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辂车的马匹必须是训练有素,而且一定要非常驯服,这是为了保护天子的安全。谁懂得那舍生以求名节的人正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花费钱财正是为了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恭敬谦让正是用来为了实现安定不乱的呢?谁懂得那礼义规范和仪式是用来培养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们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贪图私利,这样的人—定会遭到祸害;如果只是喜欢松懈懒惰,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危险;如果只喜欢纵情享乐,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灭亡。

因此,如果人用礼义规范自身,那么,礼义与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随性而为,那么两者都会丧失。

所以,儒家可以使人两者兼得,而墨家则会使人两者兼失,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了。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

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把开国之君与天一起祭祀,诸侯不敢毁坏始祖的祀庙,士大夫有永恒的宗法,这是用来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

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社祭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则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贵卑贱的,只有尊贵的才能祭祀尊贵的,卑贱的只能祭祀睥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所以拥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的祖先,靠双手维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庙祭祀祖先。

这是为了区别功绩大的,他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大,功绩小的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小。在太庙祭祀祖先,要在樽里盛上清水,俎上放置生鱼,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汤,这是尊重饮食的本源。

四季时的祭祖,以清水樽为最高祭品,供上清水,再献上薄酒,先献上五谷杂粮,而后再供上熟米饭;每月的祭祀,进献不加调味的肉汤,供上各种美味的食品,这既尊重饮食的本源,也是便于祖先食用。尊重饮食的本源叫做礼的形式,便于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礼仪制度,从而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这就叫做最隆重的礼。

所以,酒杯里供上清水为酒,俎上放置生鱼,豆中先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汁,这都是上等的祭品,这种做法与太古时代的情况是相一致的。祭祀完毕,樽里的酒不倒尽;丧礼结束后,俎上的生鱼不品尝;三餐之后,不进食;这也是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举行大婚还没有去迎亲时,祭祀太庙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还没有进入太庙时,人刚刚死去还没有换上寿衣时,这些都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天子祭天时大车上素色的丝帘,郊祭时用的麻布帽,丧服中腰间系的麻带,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三年服丧,哭声没有曲折,唱《清庙》颂歌,—个人领唱而三人和唱,奏乐时悬挂一口钟,也崇尚使用拊、膈、瑟等乐器,还在瑟底通孔,使瑟音低沉。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一切的礼,开始时简略,以后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令人称心如意的地步。所以,最完备的礼,能够使感情和礼的仪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的是,或者感情胜过仪式,或者仪式胜过感情;再其次,就是又回到了太古时代的情况,它就只注重质朴的感情了。

天地由于它而和谐,日月由于它而明亮,四季由于它而更替有序,星辰由于它而运行正常,江河由于它而奔流不息,万物由于它而繁荣昌盛;人的喜好憎恶由于它而有节制,喜怒由于它而表现适宜;用它。

5. 《远公讲论》的翻译是什么

译文: 远公(慧远)在庐山,即使年岁大了,依旧不断地讲授经书。

弟子中有偷懒的,远公对他们说:“我老了,夕阳的光芒,原本不会照得太远,希望你们年轻的光辉越来越明亮。” 说完他手捧经书在坐榻上,诵声朗朗,辞色庄严,高足弟子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1、出自《世说新语》。 2、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3、原文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6. 远公在庐山文言文解释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怎么

这个是《世说新语》里的吧,你是要翻译么?——————————————————————————————原文: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翻译:远公(慧远)在庐山,虽然年岁大了,依旧不断地讲授经书。 ——————————————————————————————原文:弟子中或有惰者,袁公曰:“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翻译:弟子中有偷懒的,袁公对他们说:“我老了,夕阳的光芒,原本不会照得太远,希望你们年轻的光辉越来越明亮。 ”——————————————————————————————原文:执经登坐,讽咏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翻译:手捧经书在坐榻上,诵声朗朗,辞色庄严,高足弟子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7. 文言文翻译

1.所以古人说,"坐着高谈阔论大道理的,称之为王公;亲身去实践的,称其为士大夫."所以,丙吉(一个人名)不问死在道路中间的人而担忧牛喘气,陈平不愿意知道钱粮的具体数量,说,"自然有人主管",他们这些人实在通晓自己的职位(即知道自己的责任),今天你掌管政权,却亲自校订书册,为此而整天流汗,不也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感谢(理解为歉意也可),等到颙(前面这段话都是颙这人说的)死了,诸葛亮流泪哭泣三天.

2,主与司在这里都是掌管的意思

3.溪大怒说:"这就是太师的仁义明智,与我的事情有什么关系?你竟然心怀祸心来贿赂我吗?"将他送来的金钱还给他,斥责他让他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