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宝藏——戒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老师拿着戒尺走到你身边,命令你伸出手,你会心甘情愿满心愧疚地伸出手,还是Say No?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好在不常用。

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是清朝有名的康熙皇帝。玄烨还作太子时,顺治皇帝请彭而述作玄烨的老师。起初,太子还算听话,读书肯下功夫,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卦了,该做的功课不做,该背的诗文也背不下来,彭而述几次规劝,太子只当耳边风。这天早上,太子背书又背不下来,还歪着头若无其事地不当一回事,彭而述气得拿起戒尺就打他的手心。太子见老师一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哭哭啼啼跑去找皇后告状,皇后哪里能容忍,她怒气冲冲地拉着太子找到彭而述,责骂彭而述岂敢打太子,是要顺治帝办彭而述一个犯上之罪。彭而述辩解道:“臣打太子是因他犯了教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正是为了对皇上负责,对江山社稷负责,也是对太子负责呀!臣何罪之有?”

彭而述又道:“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臣既当了老师,就要尽责,现在不严加管教,太子将来如何安邦治国?”

很多同学在自己家里,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皇帝,娇气金贵无法无天,认为自己即使犯了错,也不该被打。你比玄烨还金贵吗?一个国家的皇太子,尚不能任意妄为,违逆师训。

可能有人要说,现在没有皇帝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封建桎梏要摈弃!我们清楚,即使是在未来,老师的工作也不会被取代。要把戒尺从老师手里拿走,我有话要说——

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就像树苗,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可如果连“打”的勇气和力气也没有了呢?

一个朋友就曾告诉过我,只有农村三流学校的老师,才会打骂学生。大部分学校的老师最多就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我记得有篇文章题目叫《农村的孩子走得更远》,作者究竟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我记不大清了。但其中一定有这么一条:农村孩子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一场误会,甚至一个耳光,而一蹶不振或丧失人性。

相信大家都知晓涉事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被学生刺26刀,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这件事了。当时班主任鲍方让大家观看一部励志电影,并要求同学们写完观后感再放假。罗军走出教室,对鲍老师说他不想写。班主任鲍方明显有些生气,对罗军说:“不想写就转班。”就是因为一次“抗拒作业”而激发学生罗军冲动的一面,最终酿成悲剧。

这一类事还真不少。2017年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的高三学生雷某用尖刀割破了自己班主任的颈动脉。事后雷某潜逃。两天后的9月16日,雷某在上海向警方自首。案发前一天,雷某上课玩手机,孙老师没收了他的手机……

能够考上高中的,称得上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好学生。好学生又怎么样呢?没有了对老师,对知识,对生命的敬畏,不过是一个学习的机器!

如果老师的“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并非简单粗暴的一“打”,而是恰到好处的“打”,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打出敬畏心。这“打”未尝不可。

用什么打最好?戒尺!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宝藏,也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讲述了弗洛斯特女士的绝招——让犯错误的人都闭上眼睛,用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被罚的肇事者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

回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老师拿着戒尺走到你身边,命令你伸出手,你会心甘情愿满心愧疚地伸出手,还是Say No?请你伸出手,并真诚地对老师,和老师手里的戒尺,说一声,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