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曾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全书共分七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线索,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市井百态和风土人情。

第一章从呼兰河城的严冬写起,描绘了店铺林立的十字街,东二道街上的火磨、两家学堂、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卖菜豆芽的王寡妇、染缸房、豆腐房、扎彩铺等。

其中,不断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和为死人预备阴间生活用品的扎彩铺是作者描绘最为详细的部分,也是最生动的部分。呼兰河城除了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之外,还有一些小胡同。冷清而寂寞的小胡同里,作者着重刻画了卖麻花的、卖豆腐的和看火烧云。读来不禁让人拍岸叫绝,赞叹作品语言的生动形象,细节刻画淋沥尽致。

全书的第一章以俯瞰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呼兰河城热闹而原始的生活全貌。作者却说它是冷清的,呆板的。

就像书中第一章的最后写道:“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夜阳落了就睡觉似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读着这些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落漠,一种寂廖,一种无奈。试想一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描写的,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章作者围绕呼兰河城人们的精神生活——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活动而展开,刻画了一幅幅花样复杂、热闹非凡的拜神祭鬼场面,诉说着呼兰河城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

看世相百态,说人间冷暖。本章仍采用俯瞰的角度,从主次上,从时间上,描绘了盛大热闹的场景,却也透着一种凄凉,一种落寞。

第三章作者从“我”出发,描绘了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而自由的生活。有蜂蝶成群、新鲜漂亮、健康自由的后花园;有身材高大、充满童真的祖父;有不喜欢我的,用针刺我手指的祖母;有摆着古怪玩艺的祖母的屋子;有充满趣味的储藏室;有祖母病了,我在祖父的后花园里一个人玩;有祖母死了,我还在祖父的后花园里玩着;有祖母死了,我走出了后花园,我竟聪明了;有祖母死了,我跟祖父学念诗;有祖父给我吃裹上黄泥烧熟了的小猪和鸭子。

本章内容充满了童真童趣,有快乐、有温暖、有无情,也有寂寞。只有祖父于我,是童年里最温暖、最幸福的记忆。

本章的景物描写优美、灵动,多处用到了拟人。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再如:“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的。它们一齐都没有从前那么健康了。好像它们都很疲倦了,而要休息了似的,好像要收拾收拾回家去了似的。”

第四章作者主要写了我家院子的荒凉,首尾呼应。开头以“蒿草、朽木头、乱柴火、旧砖头、沙泥土、打碎的大缸、破了口的坛子、腐朽的猪槽子、像要瘫了的铁犁头”写起,写出了我家小院景物的荒凉。结尾则用我家外界环境的热闹反衬出作者内心的荒凉。中间写了我家房子的荒凉——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和租我家房子的人的荒凉。

其中,着重刻画了租我家三间破草房的开粉房的人家,下雨天后上房采蘑菇、吃蘑菇,天天在歪歪斜斜、颤颤巍巍的粉房里唱着歌、漏着粉。还有养猪的那一家人常常唱着秦腔,拉着胡琴。赶车那一家人,父慈子孝、家业兴旺,跳大神为老太太治病。这些个人,面对凄凉的生活环境,自然的承受着。就如作者所说:逆来的,顺受了。

本章内容,作者多处用到了拟人、议论、讽刺、反问、抒情等写作手法。读来让人赞叹不己,感叹作者语言的丰富性,写作手法的多样性。

第五章作者描绘了老胡家小团圆媳妇惨死的全过程。分别写了:我听大伙说去看小团圆媳妇和我见小团圆媳妇;老胡家不分昼夜地打小团圆媳妇;老胡家跳大神为小团圆媳妇驱鬼;大伙出主意,老胡家想尽方子为小团圆媳妇“治”病;老胡家跳神赶鬼,用热水烫赤身裸体的小团圆媳妇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又用冷水浇;婆婆为小团圆媳妇烧“替身”;小团圆媳妇的大辫子掉下来了,老胡家要休妻;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帮忙埋葬的人很快乐;老胡家败了,跑的跑,死的死,疯的疯;东大桥下的冤魂。

读完这一章内容,让人愤怒,让人心碎。好端端的一个十二岁小姑娘卖到老胡家,竟活生生地被家人、被旁观者折磨至死。而凶手却觉得一切都是为了调教小团圆媳妇,为了“救”小团圆媳妇。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愚昧、残忍和麻木,他们被禁祻的思想封闭着,遵循着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一天天地活着,过着,迫害着自己,追害着别人,却浑然不知。

第六章作者刻画了一个古怪、可怜的有二伯的形象。描绘了:有二伯待人接物的古怪;有二伯喜欢和雀子、大黄狗、砖头等谈天说地,就是和人一句话没有的古怪;有二伯说“这个”为“介个”,有二伯的行李破败不堪、随走随卷;有二伯的帽子没有帽沿,衣裳齐到膝头长,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眼,走起路来却端庄、沉静;有二伯偷酒壶、偷澡盆,常常在厢房哭,寻死觅活,夜夜不好好地睡觉,在厢房里自言自语,发着牢骚,满肚子的怨气。至此,一个有血有肉,有长有短的鲜活的有二伯形象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

本章内容,作者主要通过对话、行动描写,刻画了一个可怜、可悲的有二伯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透着自卑、自怜。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七章作者刻画了住在磨房里的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者从临着我家后园的磨房窗户写起,描绘了:成群结队爬上窗户的黄瓜秧、倭瓜秧;冯歪嘴子隔着爬满黄瓜秧的窗户和我,和祖父,和老厨子,和有二伯谈话;冯歪嘴子卖黏糕;我去磨房买黏糕时发现了炕头上的女人和小孩,房子冷得站不位脚;掌柜要赶冯歪嘴子一家人,嫌不吉利;冯歪嘴子把女人和小孩搬到草棚去住了,大伙都知道了那女人原是老王家的姑娘,大伙背地里数落着她的不是;全院的人议论开了老王家的姑娘,做传的做传,还有做曰记的,大伙都到草房参观去了;冯歪嘴子面对众人的压力,好好的活着,他家的孩子出牙了,会跑了;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他很疼惜女人;那年冬天,冯歪嘴子的女人产后死了;大伙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绝望和笑话,他却照常地活在世上,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爱着他的两个旁人不看好的孩子。

读完本章内容,让人唏嘘不已,赞叹冯歪嘴子的勤劳、善良、坚强、乐观,可怜老王家姑娘的薄命不幸,厌恶旁人的冷漠、愚昧和麻木不仁。

通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作的框架结构。先写了呼兰河城的街道,然后写了街道里人们热衷的盛大精神生活,最后写了我们家及租住在我们家的人们。

写作范围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宽及窄,由全貌到细节,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在到内在,将一幅生动、鲜活的宏大呼兰河城画卷完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全书七章内容按照作者的回忆方式浑然一体,而每一章内容又自成体系,有着严密而紧凑的逻辑顺序,别具风格,浑然天成。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体会到无处不在的落漠和荒凉,就算是前二章热闹的场面和第三章温暖的回忆里,也时不时地充斥着一种凄凉和寂寞,后面五章的内容更是让人倍加沉重、凄凉。这不仅与作者反映的社会现象有关,还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密不可分,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