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反复修改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1. 关于反复修改的诗句(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2. 关于反复修改的诗句或名言

3. 关于反复修改好处的诗句
关于反复修改的诗句(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1.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韩愈,韩愈用“敲”。这也是“推敲”一次的来源

苦吟

唐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歌形容作诗的反复推敲
2.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3.有关修改作文的诗句,写作文要反复修改,形容反复修改作文的名言或
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典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译文:想要下笔的时候像风一样,就要每日磨练。推敲使诗句精益,伉俪俊秀,工整。

3、“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着困顿生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寓意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寻寻渐进、精益求精。
4.泊船瓜洲 一待中作者反复修改的诗句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5.中的诗句什么,来说明文章要反复修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原句为: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

关于反复修改的诗句或名言 1.有关修改作文的诗句,写作文要反复修改,形容反复修改作文的名言或
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典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译文:想要下笔的时候像风一样,就要每日磨练。推敲使诗句精益,伉俪俊秀,工整。

3、“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着困顿生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寓意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寻寻渐进、精益求精。
2.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韩愈,韩愈用“敲”。这也是“推敲”一次的来源

苦吟

唐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歌形容作诗的反复推敲
3.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4.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5.关于反复练习的名言或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1.Study English in order to apply it. Language is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for communication. 学以致用。

语言是用来交换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 2、The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practice speaking it as often as possible. 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多地练习说。 3、A great man once said it is necessary to dill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more you apply it in real situations, the more natural it will become. 一位伟人曾说,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4、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 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但不要放弃。 5、Relax! be patient and enjoy yoursel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hould be fun. 放松点!要有耐性,并让自己快乐!学习外语应该是乐趣无穷的。

6、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Your hardworking will be rewarded.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操练,你所付出的一切将会得到报答。

下面的是古人事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

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

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

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形容刻苦学习,永。

关于反复修改好处的诗句 1.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韩愈,韩愈用“敲”。这也是“推敲”一次的来源

苦吟

唐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歌形容作诗的反复推敲
2.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3.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4.有关修改作文的诗句,写作文要反复修改,形容反复修改作文的名言或
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典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译文:想要下笔的时候像风一样,就要每日磨练。推敲使诗句精益,伉俪俊秀,工整。

3、“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着困顿生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寓意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寻寻渐进、精益求精。
5.关于勤改文章的古诗词
关于勤奋的古诗词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中的诗句什么,来说明文章要反复修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原句为: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