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知道真相后无数家长沉默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4


每年有10万青少年自杀。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最近,翻到一条新闻。

2019年11月17日,石家庄有一个13岁的女孩。她吞下了一百多粒药丸,自杀了。直到第二天,她父亲才发现异常,急忙赶到医院。

在小美的枕头下,她爸爸发现了一张“遗书”,上面写着“照顾好我的猫,不要抛弃它,对它好一点。”其中一行被划掉了,看不清楚。

事后,该女生微博被曝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她患上了抑郁症,只好在这里无拘无束地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绝望:“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她自杀前居然在微博里留言求助:“我等会儿吃药,希望有人能帮我报警。”

经过30天的抢救,女孩不幸去世。

小美的遭遇无疑令人心碎。

但更可悲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悲剧了。深圳一高三女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说“反正他们不认识我,我没死就请给我一刀”;

重庆某小区停电期间,三名初中女生手拉手从18楼跳下,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江苏一九岁男孩因害怕被父母责骂,不小心打破学校窗户在家自杀;

成都一名八岁女童因父母拒绝看电视,直接从21楼跳下。

不知从何时起,死亡成了孩子“脱身”的“最佳”方式。看来小孩子越来越“blx”了。根据健康中心的相关数据,80年代以前,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多动症,很少有情绪问题。90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情感问题寻求帮助。

在中国,每分钟就有两人自杀,而自杀未遂者有八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这些孩子怎么了?

生死之间缺的是机会。

2018年11月24日,重庆,两名初中女生约好从33楼跳下,坠楼身亡。

报道称,两名女生自杀前曾在朋友圈发布消息。

一个说“我走了,再见”;另一个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叫(名字)的人了”。他们的照片都在楼顶边缘。

很多网友都在惋惜,如果有人及时发现,在他们有自杀念头的时候给他们心理疏导或者呼救,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如果他们的家人早一点看出不对劲,多加关注,他们不会这么难过吗?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大多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

目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压力都很大。前者忙着赚钱养家,孩子忙着读书学习,却缺少时间和机会相互交流。

结果是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大人的难处。双方误会不断产生,直到悲剧发生。

悲剧无法挽回,只剩下生者的警惕。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而生与死之间,也许只是缺少了沟通。

孩子喊“我回来就跳楼。”为什么家长看不出来?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专门为疑似自杀者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发现了这条微博:“大年三十去武夷山玩,回来就跳楼了”。

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他们查出了发这条微博的女孩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于是,他们联系了母亲,告诉了他们这件事。

然而母亲不相信志愿者的话,大骂:“你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我女儿?你竟敢散布我女儿自杀的消息。如果她失业了,找不到男朋友,我就告你!”

结果大年三十,母亲根本没注意志愿者的话和女儿的不同。她丢下女儿,自己出去了。

这时,独自一人的女孩拍了一张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的照片,发给了她的朋友,并配了一句话:“我要跳楼了。你会来参加我的追悼会吗?”

所幸持续关注的志愿者立即报警求助,及时将女孩救出,才没有酿成悲剧。在这个事件中,最可怕的是,直到女儿自杀未遂,母亲仍然不明白女儿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女儿的想法。

其实很多惨痛的悲剧背后,大多源于父母没有及时“看到”孩子。临床心理学家乔纳斯韦伯(JonasWeber)曾提出一个“童年情绪忽视”的概念。

他认为,如果父母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创伤。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被宠坏的,而大多是由于童年时的情感忽视造成的。”

很多时候,父母看似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很少关心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种情感上的忽视,导致孩子发出的所有情感信号都石沉大海,没有家长的回应和反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比家暴更伤人。

孩子最渴望的,不管是什么,是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我看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育儿经。

我认识一个徐杰。有一段时间,她儿子逃学去网吧。她知道这件事后,被骂了一顿。她的儿子仍然每天去网吧,甚至有几次晚上不回家。

不知所措的徐洁在朋友的帮助下改变了策略。

有一天,她儿子在网吧玩到很晚才回家。她忍住脾气,直接去厨房把热菜拿出来,说:“你回来了?”你饿了吗?我们吃饭吧。"

这一次,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回自己房间锁门,而是坐下来默默地吃完了饭。

接下来的几天,徐洁没有生气,只是问儿子饿不饿,冷不冷,对网吧的事只字不提。

儿子感受到了母亲的关心,态度明显软化,母子重新建立了沟通。

徐大姐终于知道儿子为什么沉迷网吧了。

儿子是省重点,学习压力大。不注意自己的排名就会掉下来,内心充满焦虑和紧张。

但是,他的情绪却无处安放,因为徐阶从来没有关心过他是否痛苦。每次只问成绩,他的苦闷无法表达,压力越来越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里,他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无法自拔。

这一刻,徐洁终于看到并体会到了儿子的情绪,从心底感到心疼。

之后,她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倾听儿子的心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儿子渐渐敞开心扉,不再沉迷游戏,成绩也渐渐回升。

最好的养育不是简单的说一句“我爱你”,而是真正的看到你,理解你。

任何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目的。

父母只有透过表象看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才会导致误解。

怎么看?

1.遇到任何事情,不要急着发火,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目标。

比如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说说你的想法?”

2.每天至少抽出一两个小时与孩子平等交流,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内心世界。

比如:“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妈妈和爸爸今天工作很努力。你呢?”

3.不管是孩子问你问题,还是跟你说别的,你都要及时回应,不能敷衍。

比如,当孩子问一个问题“爸爸妈妈听到了,答案是”比如,当孩子用一个手工制品要求表扬时,“哇,太棒了。爸爸妈妈也做不好。你能告诉我/告诉我怎么做吗?”

就像《与神对话》中的这句话:“爱从来不是以你触碰对方多少次来衡量,而是以你走进对方内心多少次来衡量。”

每个孩子都想被父母“看见”。他们希望被理解和接受,被允许和被信任。

只有这种深刻的接纳,才能滋养孩子无限的能量。

让孩子时时刻刻都有希望,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享受一切美好。
详情
    官方服务
      预约搬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