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言文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文言文中“国”是什么意思

国的意思:

【本义】:

1)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

1)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2. 文言文中的"国"有那些意思

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3. 《国语》的文言文及释义是什么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日:“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日:“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日:“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豁,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豁谏日:“豁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对三军发出号令说:“不论是我的父老兄弟或我国君的同姓,只要能够帮助我出谋献计并且击退吴国的人,我将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旱时就要准备舟船,涝时就要准备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即使没有四邻各国进犯的忧虑,但是文臣和武将这类人,不可不培养,以备选择录用啊.这就像蓑衣斗笠,天一下雨,人们必定要用它.如今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了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谋臣,只怕太迟了吧?”勾践回答说:“只要能听到您大夫的话,怎么会太迟呢?”握住他的手并和他商量起复国大计来.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

吴王夫差想听从文种的话与他讲和.伍子胥进谏道:“不能这样做!吴国与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战的国家呀;三江环绕着吴越两国,两国的人民没有迁移的地方.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将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了.我听说,住惯陆地的人喜欢居住在陆地上,住惯湖泊水网地带的人喜欢居住在湖泊水网地带.像中原诸侯各国,即使我国打败了他们,而我们不能居住在他们的地方,不能乘坐他们的车子;但对越国,我们战胜了他们,我们就能居住在他们的土地上,我们能够乘坐他们的船只.这是我国与越国作战有利的地方,不要失去它啊.君王您一定要灭掉越国!坐失这样的好机会,以后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美女八人,送给太宰伯豁,说:“您如果能让吴王赦免越国之罪,还有比这更美的女子将进献给越王.”于是太宰伯豁向吴王进言道:“豁听说古代国与国打仗的,让对方降顺驯旧艮就罢了;如今越国已经降服了,还要再追求什么呢?”夫差听信了伯豁的话,与文种签订了和约,让他回了越国.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1]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2]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