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 可以检查出那些疾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分类: 医疗/疾病 >> 内科
解析: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b.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c.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a.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c.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 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参考值: 中性细胞:40~70 % 淋巴细胞:20~40 % 单核细胞:3~10 %

嗜酸细胞:0.5~5 % 嗜碱细胞:0~1 %

2.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参考值:3.5~5×10^12/L

3.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参考值: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4.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低于0.14者必须给予输血治疗(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宜);低于0.33者应进一步检查,寻找贫血原因。男性高于0.56、女性高于0.53同时结合血红蛋白增高应考虑血浆容量问题。达到或高于0.70者为紧急静脉放血的指征。

参考值:0.35~0.45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大细胞性贫血时增大,小细胞性贫血时减小。

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红细胞性贫血。

参考值:80~100 fL

6.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参考值:27~34 pg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小,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小。

参考值:320~360 g/L

各型贫血时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改变

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恶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8.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的这一指标会有动态变化。

参考值:11.5~15.5 %

9.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参考值:100~300×10^9/L

10.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临床意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以及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mard Soulier综合征)时MPV增大;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障、湿疹和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Wiskolt-Aldrich综合征)、骨髓移植恢复期、先天性子痫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MPV减少。

参考值:7.5~12.5 fL

1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巨幼红细胞贫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都可引起PDW增大。

参考值:15.5~17.5 %

详情在线咨询医通网(在线诊室),和我直接交流,点击我的资料,里面有网址和联系方式,祝你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