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2-1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以五言古体诗的兴盛为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为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运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儒学衰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 自从汉武帝始,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一直居于支配地位,汉末黄巾起义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独尊的地位。曹操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而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则加速了儒学的衰落。儒学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大一统集权政治的衰落,传统儒家文化和经学统治的松动、长期稳定的家族地位,支离破碎的社会格局,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使曾经有权的,有钱的,有文化的等一些特殊阶层自然而然的开始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本体的探寻与思考,这就是所谓的“人的觉醒”。这种“人的觉醒”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集团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它无论如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然而,同时又应该看到,这种觉醒主要是人类的感性觉醒,所谓的感性觉醒,是指以社会积淀的审美感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感情本体,社会积淀具有理性的特征,所以审美情感也就具有了相应的特征。“这个时期的人的觉醒虽然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但还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人只是意识到了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应当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应当由私人的日常生活,而没有意识到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目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上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文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里,作了文笔之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后来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作了进一步说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由此可见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题材的体制与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体分为四种,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赋分为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雕龙》对每一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品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问题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是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的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提到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并运用于诗歌领域,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了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精彩、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其表现为: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而导致了文学作品大量的增加。伴随着文学创作的兴盛,文学批评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就,不断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出现。二、文学集团的活跃。建安时代,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结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此后,又出现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 “竟陵八友”等。文学集团的活跃,进一步刺激了文学的兴盛。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宫廷为中心的诗人团体,主要有三个: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三、文学题材方面的重要开拓。在这一时期,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有意识地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是始于南朝。还有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所出现的“宫体诗”。总之,大凡一切能够“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都被魏晋南北朝文人纳入了文学的表现对象。四、文学形式的不断沿革变化。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开创期。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几种基本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五、文学与哲理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这使得文学摆脱了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传统,文学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著作丰富,个性鲜明。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文学审美趋向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相互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