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制定人生规划?

如题所述

首先,我得声明一下,世界上的人有多种多样。规划和不规划的人生都可以过得很精彩,但是你永远不知道过去的你选择了相反的做法以后会不会过得更精彩。所以以下的回答,都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给一个想要规划自己人生的年轻人一点点建议。毕竟,比你多活的九年不是白活的。可是,我说的也可能都是错的。

我18岁的时候给自己的规划是出国读博士然后再选择职业。20岁的时候由于博士申请失败读了硕士,两年后终于申请成功读了博士。22岁的规划是毕业后先进入环境咨询公司,了解下企业的运作,再决定自己之后的道路。现在我27岁,博士毕业,在环境咨询公司工作一年多了。发现自己可以有的选择比当初考虑的还要丰富。只是还没有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所以你看,虽然我的人生没有完全按照规划来,但是大致都没有脱离轨道。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结婚生孩子这件事情,也是提前两三年就规划好了。似乎,过得也不算太差。起码,现在个人收入已经超过美国平均家庭收入了。单说金钱有点无聊,那,好歹我在知乎上的赞同数也是前两百名了。再有,我们常把多元化宽口径作为人生精彩的证明,殊不知在一个地方越潜越深,也是一种更少有人领略的风光呢。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我要说的话应该还是会有点参考价值的话,不妨继续看。否则就可以打住了。

我16岁上大学。那个时候其实真的对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还停留在以为学历越高越好的阶段。对于专业的认知也相当浅薄,只是单纯地认为环境科学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不许笑!)。渐渐地,我发现这个专业的出路相当狭窄,而我居然不喜欢它!(想想,如果那个时候我还不去规划未来,结局会如何)于是我想换专业,就把学校发的所有非文科专业的培养计划都看了一遍(好像换文科出路更狭窄,当然是当时的浅见)。对于觉得会有兴趣的学科就去听该系的学科导论课,以及到图书馆找入门的教材。同时,我选课也比较杂,20个学院里我估计上了有16个学院的课(时间太久远,具体数字也记不清了)。这么上上下下折腾了一阵以后,我居然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看起来新鲜好玩的学科:金融。我把经济学的金融学的书都借好了,连周末的辅修课都选好了……

但是大三一开始,我接触了SRTP,也就是所谓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实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研究实在是小儿科,不过我却着着实实被迷住了:原来环境科学里还有这么有意思的研究项目!可惜的是当时的导师不是业内顶尖而且也快退休了,而其他导师做的项目对我又没什么吸引力。所以我想,不如还是出国读吧。现在想想,那时确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的GPA并不高,系里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全奖去美国。最后也我也确实没有申请成功,去了新加坡的全奖硕士项目。好在这个项目性价比极高,绝大部分课是斯坦福老师上的。可以想见,精彩的课程又给我的梦想镀了一层金。

在大学里、斯坦福、南洋理工、……每个我待过的学校我都去做过职业测评。其实这个测评并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职业规划判断,它们最大的作用是帮你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我至今记得斯坦福的职业中心老师让我用左手写下自己的名字,告诉我:你习惯用右手写字,但左手不是不能写,只是写得没那么好。测评只是测出你做什么更为自然,而不是你能或不能做什么。

而在读了这么多年书以后,我反思了一下,发现很多事情我们仅仅是听其他人说,或者只是从名字上去认识,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而真正接触后你可能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而要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什么,只有亲自去尝试。所以,趁着年轻,多尝试一些东西。这些甚至不一定是你一看上去就感兴趣的,只要是积极上进的事情都可以尝试。这不仅仅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式,也是让你懂得自己和现实如何对接的最好方式。尝试发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东西以后,就要考虑进一步地积累了,这时才真正进入规划的阶段。

对于社会,我接触的不算多。但经过反复地观察,我想起码有这么几点是需要知道的:

和人相处很重要。我不止一次见过“做技术的,不擅长和人打交道”这种说法。千万不要让这种标签束缚自己。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和其他人一起走。
但是,这不是叫你随波逐流,而是希望你在懂得如何与各类人相处的同时,更积极地去结识那些上进的、有能力的、有知识的、或是品格好,或是招人喜欢的人——他们可以没有好的成绩、背景、头脑,但是必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如果你能找到一些愿意指导你的mentor, 那就更好了。(要注意,mentor也是人,也有其局限性,你仍然需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有时候,你不需要自己去尝试某条路,从别人的路也能得到启发。所以,多结识各行各业的人,特别是那些喜欢自己行业/职业的人。
好的平台让你事半功倍。这里举个例子:我一个硕士学弟,本科学校在中国大学排名中很少能排到前十,去了我们的硕士项目以后找到机会和斯坦福的大牛交流,最后去了麻省理工读博。(求不人肉)当然,以我为反例,也可以看出:一个不错的规划并不能保证你得到最好的结果,它仅仅是为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个社会赢者通吃。所以做事最好做到极致,那么这个领域的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来寻找你。
以上这些和人生规划的关系是:如果你能把这些应用到每一日的生活中,你一定会比跟你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对于规划未来有更深的理解。没有人敢预测未来。能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已属难得。要知道,你不具备规划未来的能力不意味着规划未来本身没有用。我还是举例子吧:

李嘉诚:张亮:你所不知道的李超人 (不好意思,找不到原文,只好贴一篇转载的链接)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那就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杰夫.贝索斯:杰夫·贝索斯的管理哲学:一切从长远出发 : 经理人分享
贝佐斯2011年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如果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围绕三年规划展开,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就太多了;但如果你愿意投资一个七年期的规划,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很多——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这样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5
人生规划本质就是职业规划,就是目标达成的一个学问。
我以前了解过的江苏学信学院的《使命必达》课程是非常深刻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伟大的人生就是两句话:1你的使命(目标)是什么?2你如何达成你的使命(目标)?
如果在理性规划的话,在问一句,我现在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上面三个问句来回答,比一般的职业规划课程更有杀伤力。
第2个回答  2013-12-06
朋友您好,首先我也许不能立刻回答你如何制定,因为人生规划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得按套路来,如果你规划了许久,执行的时候发现不适合自己,岂不是前功尽弃,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理性制定人生规划,请让我先了解你,然后我引导你方法,最后你自己制定并完成梦想,好吗?
第3个回答  2013-12-05
分步骤、分阶段。拿大学时期举例吧,大一(了解所学专业情况和发展目标,为今后打下基础;多参加各式活动,锻炼成才;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大二(增强课外阅读,通过网络学习等课外途径丰富专业知识……),大三(进一步增强专业素质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四(培养专业就业能力,了解专业行情,参加实习课外多项实践……)。当然,期间某一阶段内努力考取某项技能证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等等。以上是举例说明,很多都可以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有目的性的目标规划。注:人生规划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第4个回答  2013-12-07
分短期、中期,然后再根据这两种规划做具体的长期人生规划。首先,从你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始分析,你是属于事业追求型的还是以明确目标为目的的。分析对了,就告诉自己,三年后你想成为或者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就有了清晰的规划意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