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了家"是什么意思?

四川话"了家"是什么意思?

第1个回答  2007-01-11
四川方言的地盘 ——一篇假老练的论文

"终于该到四川方言上台罗——安逸,巴实!" 说句不是冲壳壳的话,现在的四川话太受普通话的打击,但是,他能雄起到现在,还是不容易撒,我不想扭倒语言的规律臊,因为都是大同小异的,没的撒子好扯的,不管浪个说,我的文章标题还是以"爱"作为主打的!所以,我就只有摆摆龙门阵,希望在愉悦之余,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我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较为真实的反映四川话,当然,我会在方言部注重,然后注释,我不会耍撇脱的)

从小,我们就会和几个耍的好的娃儿一起,在黑黢(qu1)黢的晚上,找个坝子藏猫儿,就是躲猫猫,普通话叫"捉迷藏",我想,大家都还是耍过的撒,是不是嘿霸道的游戏?当然,这个躲是要级别的,没看过哪个瓜娃子,傻(读ha3)挫挫的摆在那里,等到被逮的撒,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他龟儿子就是有点扯把子撒,所以,要躲的越深越好,这样才不会被黑撇脱的抓出来。作为还是娃儿的小崽子,到处拱哦,哪里巴实就往哪里拱,这样,才找到了玩意儿的快乐!可是,每在耍的投入时,便会出现"幺儿,回来睡觉了!你老汉给你开门,快点哦!不回来,老子斗你哦!快......" "哎哟,浪个搞的嘛"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会这么想。被喊到的娃儿就会自言自语一句"马上,等起,我马上回来,再耍一会撒......"这时,他老妈子又发话了:"你浪个不听话诶?不要把老子惹毛了哦,快点哈,不要等老子下来收拾你!"这样下去肯定不得行撒,于是,我们就劝被喊回去的娃娃"你还是回切撒,明天晚上再下来耍,你娃还是要听话撒!" 当然,我们也有时候会为他鲊起,有句俗话叫"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所以,我们会一起对着他家喊"娘(liang1)娘(liang1),还是在让他耍一会撒"可是,财大气粗的家伙拔下的毛都比我们的腰干还粗!失败就是再所难免的...... 这样,一天的游戏就这样杀虢了!等到我们升到初中,慢慢的学会了情窦初开,于是,耍朋友是不可回避的!(注:耍朋友就是谈恋爱,但是,我认为四川话是将恋爱的实质最传神的表达出来,耍,在四川话里的韵味有点不认真,玩世不恭,所以,耍朋友就是带有不要在意,玩玩就算了,当然,这只是字面的含义!其实,四川男人是很勤快的哦,对感情还是很专一,但是为什么叫耍朋友,我也不太清楚。)在耍的时候,长相问题还是摆谈的焦点:这女娃子张的还是多可(读kuo3)以的,或是说,小伙子还是多称(cen1)头(tou3)的!当然,这算是比较好的评价了。至于相貌的负面,我就不好再谈了。论到人品,不太好的,我们会扯到:他娃的人品嘿(hei1)搓(cuo2)的,瓜娃子一个,宝气,憨的!当时,两个人耍的还是比较火热的,我们只有祝福了撒!可是一问到男的,那个女的浪个样时,他还不好意思,扯把子说"哎呀!还可以......"若是问到"你们是浪个匀兑在一起的?"他更是不好意思,或许,这就是真感情吧?!再怎么谈感情还是要整饭的撒,难免不了请客!随便搓一顿就打发了我们,肯定是摆不平的,唯一的选择就是火锅!请客的麻烦就在于两点:一个是锣齐鼓不齐,东一个西一个的,很难准时开饭;还有就是摔倒空手就来了,钱也不带,你说扭不扭骚?!所以,还是只有时间才解决到一切。人到齐了,就开始整,有句话叫"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说实话,吃火锅是嘿火爆的一件事,气氛就不摆了,相当活跃!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时不时开些比较接受的玩笑。火锅的味道自然就太巴实了,(PS:云南话叫"太板扎了")我们吃火锅,一般会选择自助的,毕竟点菜的不够我们打牙祭。

在实际的运用四川话到普通话中,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就象俗话里说的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讲普通话!"你娃还不信?下面就是事例,会胜于雄辩的。

70年代出差北京,住一小招待所.开灯不亮,细看乃钨丝烧短.呼来服务员说道:"同志电灯泡粗(cu3)啦".服务员不解用手一比作粗状:"怎么会粗"."斜(xie3)(熄)啦"."没斜啊"服务员头一偏.立知川普不能表达即用四川话说道:"不亮啰".服务员即明白了.
一四川人出差北京,在一家服装城看中一件衣服,就对营业员说:"小姐麻烦你把这件衣服给我告(式)一哈",小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四川人在北京街边小店里问店主:"老板你这个火窑裤(内裤)好多钱一条"。老板看他半天说:"我们这里不卖火药"
一川人到北京尿憋的慌便向一个小娃儿问到:娃儿,毛屎在哪个塌塌~~~~~~~~别人不知所云

以上四个事例都是我在网上弄下来的,这样的错误,我也在犯一次上街,买了太多东西,提不动了,于是叫跟我随行的同学帮忙,但是话一出口,就出现了问题,我礼貌的对他说:"麻烦你帮我嗲(dia1,就是提的意思)一下(ha4)"他没回过神来,还好我做了动作。时不时的,我会在问对方是怎么回事时,会用上"你是浪个了吗?"在和别人侃时,会用上"你好瓜哦,宝气一个,浪个这么扭骚!" 由此看来,在四川话和普通话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是非常必要的!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n]与[l]不分等特点。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 2、3、4分别表示。

名词

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 (意:傻、憨、身材粗壮等)。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

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 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 道[tau213](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 多[to55]: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fei55]:飞辣。焦[tciau55]:焦苦。看了些理论,才发现原来语言是那么的鬼扯火哦!不要踏血我!川人的地盘就是要听川人讲!说实话,我也摆不称头,谈不撑展!好了,谨此小论文一篇以做介绍! 下面附《大话西游》的精彩片段的四川话版:曾经有一段霸道的感情摆在老子面前,老子不甩她,等到洗(xi3)白(bei3)了以后才感到不安逸,如果老天再给老子一次机会,老子会嘿拽的对那女娃子说:"娃儿,耍下朋友嘛!"

注释:

(1)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2)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3)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4)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 "雄起"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

(5)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6)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7)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8)黑黢(qu1)黢:指很黑的地方。

(9)坝子: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 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10)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11)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12)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

(13)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

(14)斗:读dou3,指打。

(15)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

(16)惹毛:指发脾气。

(17)鲊起:读za3 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18)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

(19)娘(liang1)娘(liang1):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

(20)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

(21)称(cen1)头(tou3):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

(22)黑(hei1)搓(cuo2):指太差。

(23)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24)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 ''之词,"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25)整饭:读zen3 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26)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27)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28)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29)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30)踏血:读ta2 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31)洗(xi3)白(bei3):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参考资料:百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11
好像没这个词哦~~!!(偶就是四川成都滴~~~!!!)当然要选我的答案了撒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如,"火巴 "(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
①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
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
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②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
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
③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
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
④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
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
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
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
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
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
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
管不倒那么多。(了)
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
赶紧睡倒!(下)
把裤脚挽起。(起来)
你坐倒起说嘛。(下)
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
3.某些动词后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应该做某事,普通话往往用"能(可以、应该+动词"表示。例如:
这起菌子吃得。(可以)
这个小娃儿刚满一岁,就走得了。(能)
十二点了,睡得了。(应该)
四川话与普通话对比,在句法方面,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语气词。例如:
得嘛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客观情况如此,有强调的意味。例如:
我们是一家人得嘛。
他走了得嘛。
哆 用在祈使句末或某些陈述句末,表祈使语气或委婉语气。例如:
让我再看一眼哆。
哈 用在陈述句末,有强调和提醒对方的意味。又用在祈使句末,有较强的请求意味。例如:
这是你自己的说的哈。
这是你说的,我没得这个意思哈。
莫搞忘了哈。
做完了再走哈。
嘛 有多种用法。用在陈述句末,表示事情显而易见或本应如此。用在祈使句末,加强祈请语气。用在特指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例如:
这种破烂大家都不要嘛。
这衣裳早就该洗了嘛。
快点吃嘛!
莫哭了嘛!
你要好多钱嘛?
嗦 用在非问句或反问句末,表示询问或增强质问、不满的语气。例如:
这是给我的嗦?
我说你几句你就烦了嗦?
你是死人嗦?
哟 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末,表示责问或不满等。例如:
你在搞些啥子哟?
他把我整得好恼火哟!
在 用在陈述句末,常与"倒、起、倒起"等连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有补足语气的作用。例如:
饭煮起在/煮起饭在。
位子他坐倒在。
那屋子还空倒起在。
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第3个回答  2013-09-21
ewrerghseyhserhyh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