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体现了他怎样的审美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04
贝聿铭选择设计香山饭店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讨”。正如他自己所说:香山饭店,并不仅仅是一个旅馆,而是代表了寻求一条道路的努力。贝聿铭寻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民居形式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他本人曾说过:“我重游了我家在苏州的园林, 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 一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 从某些方面说, 它们已经在那儿了。这些50 年前, 100 年前建造的东西, 至今仍是站得住脚的。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 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变。1978 年, 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 建筑没有改变, 有些仍被沿用。于是我打算按照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 (一) 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
香山饭店的设计多处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贝聿铭受家乡苏州园林的影响,结合传统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布局,相对自由地安排建筑,并保护场地中的古树,规矩方正中带着轻妙纤巧。对“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这一基本传统元素的重复运用,形成大量的室外庭院空间。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公共活动区以常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开,借后花园之景。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此非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满足现代旅馆功能而采取的设计。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还有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有常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 “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二) 建筑立面造型
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 — 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三角形构架的顶棚是传统四坡顶的新阐释。深色的钢管,浅色的玻璃重复着园林厅堂室内黑椽与青面瓦的关系。最令人震撼的还在于它的外观形象:醒目的白墙,美丽的线脚,深色的压檐。曾经被问到北京的气候与白色墙面是否不相宜,贝聿铭解释说:北京气候与南方的不同, 这是事实, 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 家居生活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 它们同样都是低层建筑, 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服些。在北京, 灰尘是个大问题, 他们说, 一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 但香山是一个公园, 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在香山饭店大片白色墙面上,用磨砖对缝的青砖将窗户联接起来。据贝聿铭介绍,因为“不处理就会显得很单调”,“组合在一起就不致于单调了”,是纯属装饰性的。如果要把这种装饰与唐代建筑的木结构架填充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比较,并说明它源于唐宋风格,是很勉强的。因为木构架填充墙建筑,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几个东亚国家独有。
香山饭店中窗的设计非常精妙,墙面上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来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竖置的叠瓦。将传统建筑的纹样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是常见的手法,但像香山饭店这样大面积重复利用尚不多见。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整个香山饭店的色彩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墙面、顶棚、屋架、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勒脚、门窗套、屋顶、围墙压顶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楼梯、室内装饰格带、竹制窗帘),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统一和谐,形成整个建筑和环境的主调氛围。
(三)传统建筑符号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符号已经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被许多建筑师自觉或不自觉予以运用,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都被贝聿铭作为建筑符号用于香山饭店的设计之中。
贝聿铭的另一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香山饭店标志性地灯,内圆外方,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道家传统的行为方式。这些装饰符号的重复出现,运用手法的一致,使香山饭店的整体风格与传统元素统一而协调,也使观者得到了极为完整而统一的视觉享受。 21 世纪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应在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贝聿铭曾说过:“只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所以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从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优秀建筑师所要追求的目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