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回乡偶书》《月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选取了春天清晨醒来的片刻感受来描写,表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觉天亮了,耳畔传来的是处处欢叫的鸟儿啼声。想起了昨夜听到连绵不断的风声雨声,不知有多少花儿被打落了!诗人采用了倒 的手法,先写早晨醒来,再回溯到昨夜的风雨落花,层次分明,婉转曲折,而又一气呵成。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年轻时离开了家乡至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头发却已经白了。孩子们见了他都不认识,只有笑着问:「你是从哪儿来的?」。诗人因小孩天真的问题而感到无奈,从而反面道出久客伤老之情。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露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本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家中妻子的怀念,但诗人没有将这种感情直接抒写出来,反是想像中妻子如何在月夜里彻夜忆念自己。在战乱中,家中妻子的情况,诗人其实并不知晓,诗人所以有如此的想像,正因为他深切地思念著妻子。故诗歌写妻子彻夜伫立,其实正正就是自己整夜难眠;而写妻子思念自己,其实也就是自己想念妻子。这种曲折的写法,比直接抒情更深了一层,令诗人的感情更形深刻,这是本诗在表达手法上高明和成功的地方。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73101770
.geocities/jay_sekai/report.doc
春 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之一。年青的时候在家乡鹿门山隐居读书,到了四十多岁,才到京城长安应考进士,想求得一官半职,一展政治抱负,可惜愿望未能实现,但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结成了诗友。孟浩然失意于功名,便到了江南一带名山大川漫游,然后再回故乡隐居,所以他的诗,大多以漫游中的景物风光及归隐时的山水田园生活为题材。他在当时已很有诗名,李白、杜甫都很欣赏他。 二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不觉晓:天亮了都不知道。 3.啼鸟:鸟儿的鸣叫声。本应说「鸟啼」,但为了与第一、四句「晓」、「少」押韵而倒装。 4.夜来:一夜里。 5.花落:花瓣被打落。 三赏析重点 这首诗选取了春天清晨醒来的片刻感受来描写,表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觉天亮了,耳畔传来的是处处欢叫的鸟儿啼声。想起了昨夜听到连绵不断的风声雨声,不知有多少花儿被打落了!诗人采用了倒 的手法,先写早晨醒来,再回溯到昨夜的风雨落花,层次分明,婉转曲折,而又一气呵成。 诗人写景,不用一般的手法,直接描写眼见的景物,而是通过听觉和想像去刻划,使诗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的首句点题,写出春暖人慵,诗人因酣睡而不觉天晓的真实感受。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渲染「春晓」的特征;百鸟啁啾,这正是晓晴时特有的自然现象。这句也补足了第一句的意思,正是「处处闻」的鸟啼,才将诗人从梦中唤醒。第三、四句从「风雨声」这听觉所得的声音,联想到「花落知多少」的视觉画面。昨夜在风雨声中入睡,是忆述,「花落知多少」是料想,因醒而未起,不曾亲眼看见,所以用了一个问句;诗人想像花可能落了很多,但却希望它少落一点,这一「多」一「少」,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爱惜春花的心情。 这首小诗所摄取的是一个生活片段,一种即兴的情思,这种不离现实生活的真情流露,使读者感到十分亲切;加上这首小诗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难怪人人成诵,家传户晓。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 在国小国语课本里:五年下期第十册第十九课,课文题目是:「您从哪里来?」里头介绍了贺知章这首七言绝句作品,内容以儿童的眼光,来看贺知章年老还乡时,受到孩童们围绕探问的情形,因此本课把题目定为「您从哪里来?」 在中国文学艺术上,「乡愁」是一项重要的题材,其中写尽了,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对故国山河无限感怀之情;或士卒戍守边城、忍听悲茄,对故乡妻女无限思恋之情;或宦海沈浮,流放边疆,对圣君故土无限思念之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所以「回家」就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渴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侈的梦想。如果有一天,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是一种昂扬,一种对自己誓死不回的坚持,可是在豪情底下,却有一种对故乡浓郁的渴望。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一种内心的交战,让自己却步了。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内心深沈隐晦处的愁思,让我们无限凄楚起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畅快的时刻,那种归心似箭的态度与速度,在诗中表露无遗。 「稚子牵衣间,归家何太迟?」是一种妻儿的怨怼,也是自己内心的愧疚。 而「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贺知章在唐朝可称得上盛极一时,连李白部会拿着自己的诗作,请他批评指导,他当下就给李白一个「天上谪仙人」的封号,可见得在当时,他的地位多么崇高。 年轻的时候,是立志上进、外出闯荡的时刻,他们可能负笈到外地求学,遍访名师指点,然后以十年的寒窗苦读,等待一朝成名的快意。倘若金榜题名,从此之后,身属朝廷,为国事奔波烦忙,一直到年老力衰告老还乡,这之间,前前后后累计起来可能超过数十年。 贺知章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离乡背井。直到年届八十六岁时,才回到自己的故里,或许许多人都羡慕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可是又有谁能体会诗人独身在外的寂寞呢?诗人在感怀之余,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回乡偶书」。 这首诗的作法,几乎是白描,以简练的句子,将他告老还乡的情景说出来,却带给我们一种无比的震撼,分析它的原因有下: 一、贺知章以真情写作,唤醒我们为匆忙的生活奔波,到底值不值得的疑惑?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任何答案,他只是把他亲身经历的经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引起我们重新慎重而认真的深思。 二、诗中用了很多对比的意象,让我们看到,青春倏忽消逝、年华转眼飘零的无常感。如:「少小离家」对「老大回」;「乡音无改」对「须毛衰」;「相见」对「不相识」。这些「小」和「老」的对比,「有」和「无」的相互衬托,更显得这首诗的张力。 三、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借由纯真儿童之口发出来的,更是深深地撼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这样宵衣旰食、日夜辛苦,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当儿童仰起他最纯真的脸,以最诚挚的善意问你:「您从哪里来?」那时,你可曾动容? 论语上也提到过这样的故事:一日孔子驱车,忽然听见前面有悲切的哭声,于是孔子告诉他的弟子说:「前面必有贤者。」到时,看见是皋鱼。 皋鱼哭泣地说他犯了好几项错误:年轻时,外出读书,置父母不顾,以为将来能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朋友偶有小错,便与之绝交,深怕他会影响到自己志节。现在读书回来了,父母都去世了,朋友也都没有了,于是他愈哭愈伤心,最后终于枯槁而死。 孔子的弟子听着、听着……当晚便有许多人向他辞行,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孝顺父母。 而贺知章这首诗,正是为我们所有在凡尘中,翻翻滚滚的人们,提出一个这样的思索问题:当你就算赢得了全世界,你回到家中,你发现你的家还剩下什么?这样的心情,真是既悲凉、又沧桑。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露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韵,上平十四寒韵。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讲究格律严密,故名「律诗」。「律诗」一般为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本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家中妻子的怀念,但诗人没有将这种感情直接抒写出来,反是想像中妻子如何在月夜里彻夜忆念自己。在战乱中,家中妻子的情况,诗人其实并不知晓,诗人所以有如此的想像,正因为他深切地思念著妻子。故诗歌写妻子彻夜伫立,其实正正就是自己整夜难眠;而写妻子思念自己,其实也就是自己想念妻子。这种曲折的写法,比直接抒情更深了一层,令诗人的感情更形深刻,这是本诗在表达手法上高明和成功的地方。 唔知啱唔啱你用呢?"
参考: 书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