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发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古代人都用文言文讲话吗

当然不是,文人之间会存在用文言交流的现象,但日常生活还是用白话口语的。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2. 有关“同学聚会”的文言文致辞有什么

三十年同学聚会致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无比激动的心情,相聚在美丽的西湖湖畔,隆重举行“七八届XX中学同学联谊会”,首先要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联谊会筹备组全体同学们,你们辛苦啦!是你们的热情把我们汇集在一起,我这个在异地他乡工作的游子,从内心感到无比高兴,万分激动。

同时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能在这儿面对面的与大家进行交流,在此,深表谢意! 在我们毕业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美丽的漳河、回到这温暖的集体,看到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三十年前的欢声笑语还荡漾于耳边,三十年前惜惜相别的场面还记忆犹新……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忘不了同学之间的纯真友情,也忘不了教室里渴求的眼神,更忘不了同学间无忧无虑的嘻笑打闹……今天,是三十年前分手时的依依不舍和强烈的思念又把我们召集在一起。此时此刻,我衷心地向在坐的老师道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们”。

向我阔别三十年的同学们,说一声:“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过去,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三十年前,我们满怀憧憬,带着理想,告别老师,告别母校,奔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向各条战线。三十年来,我们都历经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变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用三十年时间打磨出的深厚友情。

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后,才发觉:让我们最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同学情。尽管由于通讯地址的变化,我们曾经无法联系;由于工作的忙碌,我们疏于联络;可我们的友谊没变,我们彼此的思念在日益加深,彼此间默默的祝福从未间断。

友谊不曾因岁月的流逝、境遇的变迁而退色、而淡漠。这份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深长而回味无穷。

今日一聚,实属不易。我相信:这次三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一定会在我们今后的人生记忆里抹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今天的一举一动,今天的言谈欢笑,都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再过三十年,但愿到那时,已经做为爷爷奶奶辈的我们,能再次相会,让我们共同期盼着30年后再聚首!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在坐的各位老师健康!快乐!永远幸福!祝我亲爱的同学们吉祥!如意!一帆风顺!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

3. 学过文言文后的感言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简约、朗朗上口,信息含量大。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实现与古人的交流,提高自身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个人思想境界。

古人是很讲究炼字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炼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则是炼字了。但他们的炼字,也是不能排除文言文的模糊性的,相反更说明了模糊的特性。如“闹”字与“弄”字“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语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然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被人们称为炼字典范,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该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字。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用它是因为这个字能够引起多种联想,既能够表现春意盎然,也能够表达自己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另外,还透漏出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正是借助了语言的模糊性使诗作充满无限的深意,耐人寻味。还有很多的例子,前人已有很详实的论述了,我也就不赘述了。虽然,这只是诗歌,对文言文而言也是亦然。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眉毛的描写用“卧蚕眉”这个模糊用语,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关云长的形象,透视出他的大丈夫气概。在《红楼梦》中妙玉的一句话“这是老君眉”语言简洁有力,却能够表现她的机智聪敏。季羡林先生在近年对模糊性的问题也有比较详实的阐述,特别是在《作诗与参禅》一文中,有较为详实的论述。所以,我们在研究文言文的学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把模糊的思维方式引进到文言文中来,也是切实可行的

所谓模糊性阅读就是以把握文言文的模糊性为目标的阅读方式。因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整篇的文言文没有必要完全精确地翻译出来,只要对整个文言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现代文的阅读经验把文言文中不能精确翻译出来的地方,而不是文言文考察的地方,运用这种模糊性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测出来,不必计较哪一个词或一句话还没读通。然后在读完整篇文言文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比较清楚的形象也就可以了,这种形象完全可以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超然状态,没有必要把它具体化,精确化。

4. 有没有以文言文方式发言的稿件

夏至入伏,一载方临。天义艺术团,至此方整岁。风云暗藏,锐志卧心。博爱天下,福泽满门。逢夏之骄阳,义演之际,作胸中之山河,吟天外之奇音。吾辈之幸,幸遇此吉日,与众义工共庆此日;吾辈之喜,喜看风云际会,艺术团中卧虎藏龙。

吾等末流,身无小枝,胸无点墨,仅一腔诚挚,怀公益之心来贺。旋知团中卧虎藏龙,吾等左右相随,远近得聆。案前帷幄,台后思暝。望艺术团现之盛况,执寸管而点滴云尔。思含睿智,迎风可化雨,水到渠成;神进从容,逢急变得夷。同为公益,奉热心以济世;共事时光,得感谢而快乐。

今团之诞辰,吾当祝贺。一朝短暂而知己无数,一日漫长而协作良多。慰团之成员,皆来各显神通;叹天义艺团,总能为民谋乐。固无同生共死之缘,却有热心济世之念。是以团会友,结交同志,做团之当所为,息团之非所愿。

贺团一载!一载春秋共山川,一载日月度暑寒。一载公益博爱社会,一载共事无愧于心。道是热心为公,携四方志士而声名远播,退八方风雨而仁存心中。此吾等之行舟,舟行天下皆从容;此吾等之真心,漂泊四海而心念不移。

来日方长,团当茁壮!携一岁之积淀,薄发全团之力量。携手同心为公益,联袂对笑无愧心。壮哉!一篇拙作把团颂,百年美名自后来。愿团之兴盛,声势动天,盼团之容纳,招贤四海。来日之昌荣,吾辈必全力而为!

5. 古代人他们都是用文言文说话吗,乡下人也用文言文对话吗,,

不用。

首先,你必须了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不是说所有古文都是文言文。

古代有些小说作品是用白话文,例如四大名著,三言两拍就都是白话文。这样的白话文才是古代人日常所使用的。按我们今天看来,即使是白话文,也有很多古文色彩,而这些古文色彩就是古人与今人语言方面的不同之处。

至于古代的乡下人说什么话,这就如同现在一样,有一些被认为粗鄙的市井俚语,仅存在于下等阶层,城市中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说的,但是这样的语言,才恰恰是被使用最广的。就比如说你根本无法想象温爷爷一张嘴就“嘎哈呀”一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古代地域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语言种类较多。有通行全国的官话,但是普及程度不高,甚至一些朝廷重臣也不会说官话——这里你就把官话当做普通话来理解,意思差不多,差别不大。比如在南方落后地区(古时候闽浙一代算是贫困的了,直到明清才富起来)会出现“十里不同音”的情况。

文言文脱胎于先秦,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也被普及为日常书面用语,古代写信都要找人代写,不仅是因为不识字,还有就是信件也属于书面用语的范畴,要有一定文言文修养的人才能写,没有进过学的平民百姓是写不了的。

6. 古代人都用文言文讲话吗

当然不是,文人之间会存在用文言交流的现象,但日常生活还是用白话口语的。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7. 在中国古代是否用文言讲话

看过以上各位先生的回答,我不知作何言语。

1. 所谓文言,是现在我们区别于白话文的一种称呼。如同英语法语俄语中文一样。

2 ,语言的环境对人日后的影响极大,比如一中国孩子生于他国,成长于他国,那么即便他是正统纯血的中国孩子,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也不同于中国人。反之亦然。

3,我国自新文化运动起倡导使用白话文,而之前通用文言文。

4,诸位所提及的文言文,在古代也相当于白话文,也许你我现在的白话文在他们眼中也是文言文也不一定。

5.文言文不是只有士大夫类的文人才用,寻常百姓也是用的,不过相对于文人所写的文章中一系列文法,引用,对仗,排比之类写词较少,只是平常的简易文言文而已。

6,说文言文并非“臭显白”,你名为尘中飞,难道不是简练而又有些许意味的文言么?换成你的话来说:尘中飞,臭显摆,不如换成:大沙土里乱飞乱窜。不显摆,也失了几分意味。 不是么?

7,所以,古人是用文言文的,而且很通俗(在他们之间,正如白话在我们之间很通俗)。

8,不用好奇,在这尘嚣浮躁的社会,伴着几多无心忘本的孽疫者,你能对古文化有兴许很难得。希望保持下去,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帮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