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安乐三法:识性离诸分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受持读诵此《法华经》的行者,如果想要在后末世安乐的修行,就应当远离嫉妒、谄、诳这三种心行。

如果觉观“ 嫉妒 ”这种心行,就会发现它根源于分别高下而产生的不平之气。此不平之气最容易勾招出往昔嗔习。受此嗔习加持,嫉妒者不能随顺这种不平之气,高下心中产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愿望,从而明里暗里地恼害对方,以为这样就可以拉平自己和对方的距离。

于被嫉妒者而言,如果本身亦有嗔习,则很容易受此不平之气的影响,对嫉妒者产生怨怼。

无论嫉妒者的嗔恨,还是被嫉妒者的怨怼,都将加重嗔毒。

如果觉观“ 谄 ”这种心行,就会发现它根源于分别有无而产生的不知足心。此不知足心最容易勾招出往昔贪习,令自己和对方陷落坑中。

贪念会令人成为一个以谄害人者。比如,因为贪求某个职位而以种种手段谄媚上级,令上级陷落坑中。

贪念亦可以令人成为一个被谄所害者。比如,一切夸张的广告,本身就是引人入坑的谄言,令人陷落在不理智消费的坑中。

谄和被谄是一体的两面。不能远离对名闻利养的贪求,就很容易陷落在种种谄事中,加重贪毒。

如果觉观“ 诳 ”这种心行,就会发现它是分别智愚而产生的自作聪明。此自作聪明最容易勾招出往昔痴烦恼习,从而产生癫狂不实的诳惑行为。

一方面,当诳者欺诳他人时,往往觉得对方都是蠢的。

另一方面,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能够被诳所害者,往往也是因为心中存有自作聪明的痴念,才会轻易中招。

无论是诳惑他人者,还是被诳所害者,都将加重痴毒。

可见,法华行者只有远离嫉妒、谄、诳这三种恶劣心行,才能获得觉性上的清净,安心办道。而要远离这三种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不分别做起。

法华行者在说法时,当如何不分别呢?

一者,不以凡夫分别智分别法门的高下。如此,就不会挑起嫉妒嗔心,从而远离法门上的种种诤竞。

二者,不以凡夫分别智分别果报之大小有无。如此,就不会挑起谄求贪心。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贪求善报可以作为一种结缘接引手段,但贪求善报本身却是觉悟的障碍,觉悟路上必须舍弃。

三者,不以凡夫分别智分别众生根性的智愚。如此,就能远离自欺欺人等种种诳事。

什么是诳事呢?

比如,有的人以妄心分别智愚来自作聪明地指导众生。他对众生说:“你是小根机,这个法门你不能学,你只能先学那个法门。”如此等等。

如果不能在真如法性上随宜众生,而是以分别智愚来戏弄众生,这不是诳惑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曾费尽心思地对众生说法,却在无意中行种种分别,未能远离“嫉妒谄诳之心”,是不是很冤?因此,对于初学法华的行者而言,在说法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将世间分别习气带到讲法之中,要把说法本身变成无分别的净行。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法华行者还要注意三点。

第一 ,不要轻易骂詈学佛道者,说他们的长短。

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这样的行为呢?不懂装懂的愚痴人。往往懂得佛道者,不会轻易下结论;只有不懂的人,才会轻易骂詈。

比如,有的人一本佛经都没有读,甚至连佛是什么都不知道。明明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却偏偏喜欢发表意见,说学佛是迷信。这样的自作聪明人,其实就是愚痴人。

又比如,有的人学习别的经教,并没有读过法华经,却依照别的经教而对学法华者横加指责。这就是门外汉欺诳门内人。如此颠倒诳心,必定造下诳惑业,令当事者修行道上平添障碍。

第二 ,法华行者见到四众弟子中,有的修学声闻、有的修学辟支佛、有的修学菩萨道时,亦不要以有所得心去恼乱他们,令他们对自己修学的法门产生怀疑。

佛陀示现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了随宜众生根性,方便而说三乘教法,但是,无论小乘、中乘和大乘,归根结底都是趋向解脱的一佛乘。

因此,修行者要尽量避免一知半解,不要以自己的一点轻安感受就认为有所得,而去搅扰其他法门的修学者。

比如,有的人念佛刚得了一点轻安感受,就对那参禅打坐的人说:“还是念佛好啊,你不要打坐了。还是念佛效果快。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他所谓的净土成就,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不明白,净土成就的净土,是不住相见的净土。念佛念到不住相处,参禅到不住相处,无修而修到不住相处,等等,都叫作净土成就。假如一个人念佛念了十几年,还把阿弥陀佛当作天上的神仙,住在神仙相上,如何能够净土成就呢?

有些一知半解的贪得者,以自己的有所得作为标准,向众生推荐自己的修行法门,还以为自己是在度众生。

如果有人听从其意见,放弃原来的修行法门,他会觉得自己正确,面有荣光。如果有人拒绝了,他会觉得对方有点不识好人心。

他根本不会意识到,搅扰其他法门者对自己的修学法门产生疑惑乃至退心,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几率还是很少的。虽然,能被其搅扰者,本身也是一知半解的求好处者。但是,搅扰他人毕竟是不善的缘起。将来他的修行路上,可能亦会有很多人热情地向他推荐各种“有所得”法门,让他无法安住在一个法门上专心修行,亦不能懂得佛法修行之“无所得”的真谛。

第三 ,不要对修行人说:“你们现在距离无上觉悟道很远,终究是不能得到一切种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是放逸之人,于无上道懈怠的缘故。”

世智辨聪的嗔想者,往往喜欢依据自己心中的高低来教训其他人。当见到有的行者懈怠放逸的样子时,嗔火就上来了,指责这些修行者“去道甚远,如果一直这样放逸懈怠下去的话,终究不能证得一切种智。”

虽然这些嗔想者的本意是想令修行者精进,但是,教训的前提却错了。他依分别妄心来判断修行者精进与否时,就已经遗失了正道。

比如,分别妄心中,人们通常把一天念佛12小时的人当作是精进者,把那个东游西逛、累了就睡的人当作懈怠者。然而,如果站在一切法的顶相上观察这两个人时,那个精进者12小时中有10个小时是在口念弥陀心散乱的打妄想,而那个懈怠者虽然在东游西逛中,自心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安住不散乱,不随境界而动摇,那么,谁更精进呢?

因此,法华行者在道种智未圆时,不可以凭自己的妄心妄加评判他人的修行状态,令自己结下违缘。

(笔记:不要质疑他们的法身报身和化身)

以上是从尘性上说的。法华行者要想安乐修行,就要令国土清净,避免违缘。不要以颠倒诳心论人长短,不要以有所得的谄心去误导他人,不要以分别妄心来指责他人。如此,就能远离一切障缘,获得安乐自在的修行环境。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什么是戏论诸法呢?

佛站在一切法的顶相上看见:一切法都是因缘幻化的游戏,是分别妄想的结果。

当分别一个法为“是”时,沿着“是”的方向计度,可以找出无量千百个理由。就好比世间人认为一个人好时,可以找到很多好的理由一样。

当分别一个法为“非”者,沿着“非”的方向,亦能找出无量千百个理由。就好比世间人认为一个人坏时,可以找到很多坏的理由一样。

越是分别,就越是妄上起妄,又起干戈而成“戏”。与人诤论竞胜者,无论言辞多么精微巧妙,无非是分别中又起分别,皆是戏论耳。

法华行者如果能远离戏论诸法,远离诤论竞胜,就能远离种种分别,令分别习气再也没有增长的机会。

什么是“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呢?

悲乃非心,非真心者,即为妄心。一切众生皆是妄心分别计度中,因缘显化的结果。不执着众生的妄心幻化相,就是"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什么是“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呢?

慈是兹心,为此心、为自心,为真心本性。一切如来从真如而来,妄心也是从真如自性中来,故而真心本性是妄心之父。这就是"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什么是“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呢?

大师者,众生之大导师也。他们引领迷惑在妄心(悲)中的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心(慈)。因此,对于普渡众生的十方一切菩萨,行者应当深心恭敬礼拜他们。

法华行者见到一切众生,应当于无分别中为他们平等说法。

要以随顺法本身之故,令说法不多不少,恰恰相宜。若说得太多则显罗嗦,若说得太少则法义难以说透彻。

遇到那些深爱法的人,也不要为他多说,免得增长他们对法的贪爱,过犹不及。有时候,法一下子传得太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以上是从识性上说的。法华行者要想安乐修行,就要识性清净,远离一切分别戏论,于慈悲中引领众生走向觉悟。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当法华行者觉性上不染三毒、尘性上远离是非、识性上没有分别时,就能成就第三安乐行,得到如下的功德利益。

第一,因为无怀嫉妒谄诳之心的缘故,故而说法华经时,没有人能够恼乱他。

第二,因为没有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的缘故,故而能够得到好的同学,共同读诵这个经典。能够令广大众生愿意前来听受。

第三,因为不戏论诸法,没有诤竞的缘故,这些众生听法之后能够受持,受持以后能够读诵,读诵之后能够宣说,宣说之后能够书写流传,或者差使他人书写、供养经卷,都能够得到大众的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这时候,世尊想要重新宣明这个义理而说偈言道:若是想要说这部经,应当舍弃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常修质直之行,不要轻蔑于任何人,亦不要戏论一切法,不要令他人对自己的法门产生疑悔,告诉他们说你不能证得佛道。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此法华佛子说法,要常怀柔和安忍之心,慈悲于一切众生,不生懈怠。见到十方大菩萨,因为哀愍众生的缘故而行菩萨道,应当生起恭敬之心,尊称他们就是我的大导师。见到诸佛世尊,应当生起无上慈父之想。要破除一切骄慢之心,这样说法就会没有障碍。

安乐行的第三法就是这样的。智者应当守护此法,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依照此法而安乐修行,就能得到无量众生的尊敬。

《边读边聊法华经》7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