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大湾的英德大湾 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大湾建国前分为蕉冈、石莲、古道三个乡。建国后行政建制并为一个大湾区。(包括现在的波罗、青坑、阳山县的江英),一九五七年撤区并乡,改为大湾乡。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又改名为上游公社,后又改为大湾公社(一九八七年改为现在的大湾镇)。
大湾这个地名来源无典故记载,小江城清澄碧绿的连江由北滔滔南来,在大庙山下回转盘旋成一个阔大的半月形河湾,这就是“大湾”名之由来罢。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岭南建南海郡时,大湾当属南海郡管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大湾当属浛洭(浛洸)县所辖。(公元1314年)浈阳浛洸并入英州,至此大湾又属英州所辖。(公元1364年)英州降为英德县,以后大湾一直为英德所辖。
大湾镇历史悠久,数百年前就有本省的南海、三水、兴宁、清远佛冈、阳山、连县等地的移民到此地安居谋生,建设墟镇。大湾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建成的“可与南海祖庙比隆焉”的金山祖庙。有一座清朝光绪年间建成的“文英书院”。有明朝天启年间建成的占地五百多平方的重华寺(此寺址建国后已寻建成了一个新村)。此外还有商会当铺、斋堂及广州会馆等一系列的设置。这都充分体现了大湾过去文化历史。
大湾就坐落在连江冲积的平丘上,四面环山,中腹贯河,位于英德城与阳山城均等距的60公里处。历史上,它作为连江水运的中途港埠,曾有过繁华昌盛的时光,与南面的浛洸一道,同为英西的富州重镇。
八十年代的大湾河边船艇簇拥,江上汽笛时鸣。小城楼房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大湾人经商风气浓厚,商肆林立,地摊连街。逢集趁墟,城里挤得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本地名产有酱油、豆豉,茶叶和本地土榨的家宝牌花生油(现迁址到本镇的文明街),“味道好极了”。不过,对俗语所称的“浛洸菜,大湾妹”的后半句,却颇遗憾地怎么也看不出门道来。
老城区靠在江边,码头斑驳陈旧,街道窄小潮湿。有条丁字街窄到只有人横举双臂那么宽。这里却保留了较多的古朴风采,房屋具有明显的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水渠就在街屋门前哗哗流过。路面砌铺着的都是大青条石,有的磨亮光滑,有的沟纹纵横,青石该刻系着多少历史的烟尘,走过多少朝代的风雨。走在青石街上,恍如隔世,依稀可想见当年商贾云集,士农如织的情景,体会到一点返朴归古的感觉。大家也就油然地称其为“芙蓉镇”,当然也很容易地指称哪处像“豆腐摊铺”,哪处是“吊脚楼”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