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戎镇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经高世祥引领,我们首先到了一个名为吴家下磨的地方。这儿位于威戎镇东北叫喇嘛庙山的底处,是葫芦河与甘渭子水的交汇处。据高世祥介绍,这儿按民间的说法就叫方城。
不仔细看,表面上这儿不会使人感到是个古城遗址。河谷以上,记者所置身的地方,是大片的农田和居民房舍。在高世祥的指点和解说下,记者才领略到了历史的秘密。在几处裸露的地层,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残陶断瓦,夹杂在不同的地层中,还有随处可见的灰层。据高世祥介绍,这儿是一个战国及秦汉时的古城遗址,以前他曾经考察过这里,瓦砾特别多的地面面积约有800亩。十多年前,人们常常能在这里捡拾到秦汉时的有各种饰纹的全瓦当和破瓦当。所谓瓦当,就是古代对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瓦头的称谓,一般呈圆形或半圆形,上面有图案或文字。他说他们2002年在这儿考察时,还捡到过一块秦汉时的空心砖残块,砖面上棱形花纹纹饰细密、匀称、美观,保存在静宁县博物馆。 记者在随意地观看时,无意中看到一块隐在草丛中的物什,仔细一看,是一块残破的瓦当。两位学者很兴奋,说我们今天运气真好。他们说,这个东西在这儿以前比较多,已经不多见了。另外,记者在草丛中还看到一个蜘蛛的巢穴,便向两位学者开玩笑:这是我们在这个遗址上发现的当代最小的建筑物。
据高世祥说,这种瓦当只有在规格比较高的建筑物上才会用。他说,从这个遗址的遗物推断,这里在秦汉时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邑聚和市镇。 随后,我们又去了两水交汇处往下数公里一个叫杨湾村的地方,在这儿塬山上下,田间地埂,俯拾皆是加砂陶、彩陶和红陶片。当地的一位农民还向我们出示了他捡到的石斧、纺轮和五铢钱币。说明这儿也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的所在地。
在杨湾塬考察时,最使我们兴奋的是两位学者发现了一处遗迹,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大约5000年前的陶窑。从可见部分看,他们认为是陶窑的烟道。在静宁县境内,以前还从未发现过古代的陶窑遗迹。
这天的考察,不但带着发现的快乐,也使记者相信,在葫芦河流域,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人类的活动就比较繁盛。攻伐与侵消戎狄曾有过的烽火岁月 他还说,根据出土文物遗迹观察,陇右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至细石器时代,人类就繁衍兴盛。商代戎族部落由河西走廊东移清水河流域,势力渐盛。西周穆王、夷王、宣王等都曾和戎作战。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八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是兴起在渭水、泾水中上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那时,泾、渭两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周人能够勃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周人的始祖是后稷,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他们渡过渭水,迁居豳。公刘九传至古公?父,这时被称为戎狄的西北诸游牧部落,也向渭水流域移动。周人被这“外来”的强大部落所侵扰,古公?父和相邻的一些部落同时向豳地迁居,在那里又开始建立基业,创造文化。
这个时期,整个陇右地区的广大土地上,被戎、狄族所占据。
可以这样讲,从戎、狄族占据泾、渭、清水流域的广大地盘以后,到这个民族被秦人消灭,商、周王朝统治者没有中断过和生活在陇右地区的戎狄民族的战争。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统治的125年间,周人继承先祖文王的德仁之政,与戎族从没有发生过战争,在这一百多年时间中周人和戎族和睦相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着陇右地区的经济、文化。文王、武王、昭王之治是周朝最文明之时,到了周穆王统治的五十五年间,为了扩大疆域,他南伐越地,西征犬戎。又发动了侵略少数民族的战争,百年的光明之治后,又起狼烟。穆王伐戎的理由是“戎狄不贡”。他率领三十万兵卒,对太原(平凉)的犬戎族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得四白狼四白鹿、八骏马及大量的玉、陶器和牛羊马匹以归”。以后,穆王的孙子懿王又多次征伐西戎,侵扰戎地。 公刘时期,戎族的势力也十分强大,陇东、陇西、陇南、固原以北广大地方,都是戎民族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戎都说法应非空穴来风
随后,高世祥又将我们带到民间叫做“紫禁城”的地方考察。
在喇嘛庙山的山腰部位,也就是威戎镇医院所在地周围,这儿的群众世世代代都认为此地是犬戎王都城“紫禁城”。这里古建筑墙基的遗址尚存,向当地的几位群众打问,他们言之凿凿,说这是犬戎王的宫殿遗址,老辈人就是这样告诉他们的。威戎镇医院就占了传说中宫殿的一部分。
附近的山梁,地层下有仰韶文化以来的古遗址,一级台地和二级台地层下,有丰富的加砂陶片、红陶片、彩陶碎片,还有动物骨头,有的遗迹灰坑有三四米厚。这里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里地表和地中秦汉时的瓦砾十分多,当地人也叫瓦渣梁。
据高世祥介绍,威戎最早见于史籍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以此地前控秦陇,后拒萧关,右扼安会,左依六盘,地理位置重要而置威戎寨,当时这里已是宋夏边界。威戎之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诗经·出车》中描写了厉王、南仲征伐西戎的情形,其三章云:“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位于陇山之西的葫芦河流域曾为西戎的居住地,威戎处于葫芦河中游,地势开阔,古代草木丰茂,气候宜人,戎人于此建都完全可能。高世祥还说,虽然史学中的“方城”非常有名,而且很有争议,但威戎的方城不是河南的那个方城。《水经注·渭水》记,瓦亭水(葫芦河)流经阿阳城后,在流过长离川前(即今庄浪的阳川),其间“左会方城川”。察上势,验水脉,“左会方城川”处正是威戎镇。又据《周书》记载,“大统三十年(547)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方城。“葫芦河水谷自古就是南北重要通衢,东汉初年的隗嚣将牛邯守瓦亭以拒光武刘秀军,北魏时的农民起义军吕伯度从高平还征秦州,都在这条道上。可知在南北朝时,这里已名方城。”那么南仲伐西戎时“筑城于方”(应该是修筑)和民间传说的戎都,以及方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指威戎镇这块地方。
在甲骨文和大篆中,方字释为草地中央的房子,又进一步释为宫殿,葫芦河古时曾为戎地史籍有记载,而葫芦河中游地区的威戎曾为犬戎王的都城,是民间传说,史籍又记载这里到南北朝时称方城,把甲骨释文、史籍记载、民间传说结合来看,民间传说是有根据的。 高世祥说,可以补充说明的是,在方城附近,有一个村庄叫方家庄。这多少应该跟方城这个地名有关系。另外,在威戎镇的北关村和威戎村,有一部分党姓人家,据说就是当年党项羌的后人。当地还有一部分伏姓人家,根据《晋书·伏洪传》记载,是夏禹的后人夏桀留到这儿的后裔。而根据史学家的说法,无论是夏禹作为氐羌,还有党项羌,以及犬戎,大的方面说,都是羌人。另外这儿的紫禁城是犬戎王都的说法,在群众中世代相传,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不管怎么说,这儿的确有着丰厚的文化遗存。威戎镇,古老的历史和曾经的烽烟已匿身于这片土地。在欣欣向荣的今天,威戎镇已成为静宁的第二大商贸文化集散中心,这儿的物资流通和流动人口多,果农的收益也不菲,人民的生活在走向富裕。面向未来,历史已成为他们血液中的未知,一切都在不言中,但一切又都在默默地、不断地向前演变和发展,只有历史在悄悄谛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