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语举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

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 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

如: 君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 ,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

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

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

(《愚公移山》)。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

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

2. 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表语七种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 “谁”或 “什么”.3、符号:双行线 ═.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_____.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 “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 宾语处理.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 连接.3、符号:小括号( ).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 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 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3.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者,助词,与前面的词语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短语,如“……的人(或东西)”;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了”,或可不译.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4、夫战,勇气也.(同上)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 倒装句】 1、主谓倒装.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常常前置谓语,以突出和强调宾语.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二是疑问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常常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3、介宾倒装.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谁”放在介词“与”之前.应为“吾与谁归? 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状语必须放在谓语之前以修饰谓语,但文言文常常倒装,将状语放置在谓语的后面,以强调状语. 如: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以尉首”放在谓语“祭”的前边,应为“以尉首祭”. 5、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都是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前边起限制或修饰作用.但在文言文中常常倒装,将定语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后边. 如: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定语“五(个)”和“八(扇)”分别在宾语中心语“人”和“窗”的前边了.应为“为五人,为八窗.” 三、【省略句、省略句有多种情况. 1、省主语.如: (1)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渔人”. (2)见渔人,乃大惊.(同上)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此中人(或桃花源中人)”. 2、省谓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三”的后边省略了一个主语“鼓”字;“衰”和“竭”的前边省略了一个主语“气”字. 3、省宾语.如: (1)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在“问”的后边省略了宾语“渔人”. (2)使与台齐.(《童年记趣》) 在“使”的后边省略了宾语“之”. 4、省介词“于”.如: (1) 场主积薪其中.(《狼》)在“积薪”的后边省略了介词“于”. (2)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四、【被动句】 被动句常用语言标志是“为……所……”,可译为“被……所……”.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还有一个是“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字活用而造成被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