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题目与课文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中语文九年级) 罗迦费因格 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本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内容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从知识水平上看,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 (生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并列出提纲.(学生默读) 段落层次提纲: (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生答) 5.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我先不解释,而是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大家共同参与. 请看:(投影) 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 一个 图形,你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要求:回答和点评相间.) 6.师: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讨论、扮演) 7.师: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能力,给出了最精彩纷呈的答案,这就能证明一点,大家都拥有创造力.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8.师: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以《关于“0”的断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生1答) 师:他讲得很好!就像这样扩散自己的思维,来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谁接着说. …… 师:大家很不简单,各抒已见.天上、人间、地上、过去、现在、将来,都在你们的思维之中,思维互相磨砺、碰撞,闪射出创造的火花. (五)结语: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布置作业: 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附录: 1.关于“推敲”的典故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为“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到了韩愈,向韩愈说明了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