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丰富凝重的色彩,看似简单滑稽却激情跌宕的情节,构成了《鸭子骑车记》这本快乐奇异,让每个孩子兴奋不已的书。本次活动的就是根据绘本阅读《鸭子骑车记》的故事设计的,主要是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绘带来的阅读的快乐,并鼓励孩子细心观察图书画面,发现画面表达的意思,并放飞孩子大胆想象的翅膀,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明白只要我们队自己充满自信,朝着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尝试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把自己所想的主意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了解动物们对鸭子骑车的不同想法。

  2。积极参加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鸭子的勇气与信心。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鸭子骑车记》故事图书。

   活动过程:

   一、引出人物,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看,画面上有什么?(一辆自行车、房子、奶牛)。这里可能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农场、牧场)。农场里还会有很多的动物。

  2。出示鸭子:看,农场里的谁来了?(鸭子)一只鸭子看到这辆自行车猜猜它想干什么?(幼儿猜测后播放录音)3。提问:原来这只鸭子想骑自行车,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骑自行车对鸭子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究竟鸭子骑车的想法能实现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仔细听!

   二、集体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开始部分

  嘲笑的母牛师:鸭子爬上了自行车,刚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可是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角色挺好玩的呢!鸭子骑车经过母牛身边。冲母牛招了招手说:"你好,母牛,我正打算学骑车呢!"母牛应了一声,笑着说:"哈哈,一只鸭子想骑车?!嗬哟,这可是我听过最愚蠢的想法了"……鸭子微微一笑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1。提问:母牛赞同鸭子的想法吗?她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愚蠢)什么意思?

  2。小结:是啊,母牛嘲笑鸭子骑车是个愚蠢的想法。

  3.鸭子听到母牛这么嘲笑他,他因此而放弃骑车了吗?你听到鸭子是怎么鼓励自己的?

  ——鸭子对自己说什么?(我行,我行,我一定行)小结:是啊,鸭子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

   三、自主阅读图书,体验小动物们对鸭子骑车的不同想法。

  1。提问:在接下来的路上鸭子又会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是怎样看待鸭子骑车这件新鲜事?它们会对鸭子说什么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本图书,在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和你旁边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看一本书,做到不争也不抢,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的仔细阅读。)2。幼儿自主观察画面,自由交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集体分析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故事。

  1.提问:来!一起说说鸭子遇到了谁?(集体说,出示画面)它们之间可能在说些什么呢?

  2.分析画面●瞧不起的马师讲述:慢慢地,鸭子骑得熟练了,它已经能稳稳地单脚站在自行车座上骑了,它一边按铃一边朝一匹马骑过去,"马大哥,瞧我,我已经会骑车了"。马轻轻地应了一声。

  1。 马看到鸭子骑车,他会对鸭子说什么呢?看看马是什么表情?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瞧不起、看扁的意思。)一起学习一下这个新的词语(瞧不起)。

  2。 马为什么会瞧不起鸭子呢?(鸭子骑车还没有他跑的快。)3.马瞧不起鸭子说:你还是没我快,鸭子!

  4.鸭子听到马瞧不起他,他会放弃骑车吗?(不会)5.鸭子会怎么鼓励自己?(我行,我行,我一定行)小结:鸭子才没有因为马的瞧不起而放弃骑车,它越骑越快,越骑越快!我们为鸭子竖起大拇指。

  ●担心的母鸡师讲述:瞧,鸭子越骑越快越骑越快,还一边摁铃,接着它遇到了母鸡。

  1。出示遇到母鸡的图片。

  提问:猜猜,母鸡对鸭子说了什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母鸡看到鸭子骑车那么快,她心里是什么感觉?(是啊,母鸡的既担心又害怕)2.母鸡她为什么这么担心这么害怕?(害怕鸭子骑车会撞到自己)3.一起来学一学母鸡担心、害怕鸭子说的话(你骑车小心点,鸭子!)3。鸭子会不会因为母鸡的担心害怕而放弃骑车呢?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4。小结:鸭子相信自己并且不断地鼓励自己,鸭子骑车可真不容易。我们一起为鸭子加加油,鼓励鼓励鸭子(鸭子,你行,你行,你一定行!)●羡慕的老鼠师讲述:瞧,鸭子骑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骑车的技术也越来越(棒了!)。

  1。你从哪里看出来鸭子骑车的技术越来越好,越来越棒了?(他的翅膀离开了车吧,两腿离开踏板翘了起来!)2.你们也来学一学鸭子这么棒的汽车技术,这可是骑车运动的最高境界了,看来你们个个都是骑车的高手啊!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连接的方法塑造立体小泥熊。

  2、通过观看泥塑过程图片、讨论、尝试等方法学习镶嵌连接的方法。

  3、体会制作立体泥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a.已经掌握分泥、搓条、压扁等基本泥工技能,有进行平面泥贴画的经验。

  b.认识并了解熊的外部特征。

  2、物质材料准备:

  a.材料包。

  b.面人工艺品一个,教师自制小泥熊若干,小泥熊制作步骤图。

  c.民间艺人捏面人的视频。

  活动过程:

  1、欣赏面人工艺品,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激发幼儿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神奇的礼物。(出示面人)瞧,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捏面人这一传统民间工艺。

  教师:漂亮的小面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让我们一看吧。

  (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3、欣赏教师自制作品,讨论小泥熊的制作方法。

  (1)师:这是老师做的小泥熊,漂亮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2)展示小泥熊制作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制作泥塑小熊的方法。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泥熊身体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组合的,帮助幼儿了解小熊是怎样站在木棒上的。

  4、介绍操作材料,尝试捏塑小熊,巩固学习连接的方法。

  (1)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纸黏土、木棒,还有活动眼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师:先将一种颜色的纸黏土分成两份,团圆,分别插入木棒中,做小熊的身体和头;

  再从另一种颜色的泥土中揪出一小部分做成小熊的两只耳朵和鼻子、尾巴,分别贴在头上的两边和下方中间;

  剩下的泥分成四份,分别错长条,做小熊的四肢;

  最后把活动眼睛压贴在小熊脸上,可爱的小泥熊就做好了。

  5、幼儿自由进行立体泥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小熊身体各部分的大小,进行分泥。

  (2)提醒幼儿不要将小熊的四肢搓的过长过细,并能尝试比较适合的连接方法。

  (3)在进行造型时,建议幼儿将小熊的四肢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6、展览欣赏与结束活动。

  (1)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小泥熊,给自己的小熊字并试着说说它在做什么。

  (2)欣赏同伴的小熊,有自己的小熊和它们的小熊游戏一起创编故事。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制作好的小熊带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并制作出小熊的一家,装饰成一件泥塑工艺品,带到幼儿园的手工展展览。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感受传统姓氏文化的特点,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2、引发幼儿学习姓氏的兴趣。

  3、了解各种姓氏的含义。

   活动准备:

  1、16个幼儿(要有同姓的) 2、白板 3、记号笔 4、白纸 5、名人照

  、录音、《百家姓》前16姓

   活动过程:

  一、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1、老师:我是###,介绍一下你自己,你叫什么?

  幼儿介绍。异地教学时,这环节,既很利索地缩短了陌生师生的距离,又直接导入活动。

  二、知道百家姓

  1、找自己的姓

  1]你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介绍的名字,是由姓和名组成的。我姓“应”(出事汉字“应”)。你姓什么?

  大家一起说,为了加快活动的节奏。

  2]这里有一些中国字,你去认一认,有你的姓吗?请你把它(卡片)拿来。——一起念一遍。

  3]这里有多少姓?

  让孩子自己数,大班孩子有自己的数数方法。

  活动中:

  幼:我没拿到……

  师:你的姓,这里有吗?

  幼:点头。

  师:这里有多少姓?

  幼:11个……13个……

  4]那我们在座的伙伴有几个?

  活动中:

  孩子数:16个。

  5]我们16个人,怎么会只有13个姓呢?(引发对同姓者的关注)。

  活动中:

  幼:因为我姓李,他也姓李……还有,他们两个是一样的姓……

  2、共同的姓

  1]你们是同姓,哦,我们伙伴之间有同姓的。嗳,你家里谁和你同姓?

  活动中:

  幼:爸爸和我同姓……爷爷和我同姓……弟弟和我同姓……姐姐和我同姓……妈妈和我同姓……

  师:一般地说,家里大多数的爷爷、爸爸、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你同姓,(也有少数是妈妈和你同姓——如果班上没有与母亲同姓,就不说。)

  2]除了班上、家里,有和你同姓的,这里那么多老师,有和你同姓的吗?请你去问问、打听打听。

  活动中:

  老师:你有兴趣去打听打听,有谁和你同姓的?

  老师:有兴趣地去问问

  3]来说说,你找到几个同姓的?

  这里要掌好节奏。时间不宜长2~3分钟。

  活动中:

  老师:我们有时间限制,倒数10、9、8、7、……好,请各就各位。(等坐定)你找到和你同姓的人吗?

  幼:找到……没找到……

  老师:请找到的先来说说,你找到了几个?我们写“人”一笔表示一个人。

  ……找到的人不多,5人……请一个没找到的:“你是怎么找的?你问问。”幼儿:“谁姓赵?”

  (哄堂大笑。)

  老师:哦~这样问怎么找得到呢?礼貌一点啦(俯身在其耳边:请问谁姓赵?)

  幼:请问哪位老师姓赵?(立刻有人举手)。数一数……3个

  老师:(边纪录边)谁有兴趣来找找?

  (举手的幼儿很多,并且用礼貌的语言询问。老师关注:“看,这样说才找得到”。看找到同姓的过半就行)。

  老师:看看,这里那么多人中,哪个姓是最多见的姓?

  幼:黄!

  老师:你怎么知道?

  幼:有7笔……有7人……

  4]同姓是亲人。

  老师:同姓的人还多着呢。可是,怎么会有那么多同姓的人呢?你仔细看看,你家里和你同姓的爷爷、爸爸、你,你们怎么会同姓的呢?

  那是因为爷爷把姓传给了他的后代爸爸,爸爸又把姓传给了他的后代你、哥哥姐姐,家里那些和你同姓的人是一家人!是亲人!

  那么,班上和你同姓的人是一家人吗?

  幼:不是。

  老师:其实啊,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同姓的人是一家人,同姓的人是亲人。

  再看看,班上同姓的人,有没有一点像亲戚的样子?

  ——让孩子体会,我们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体会同姓之间那种血肉相融的感觉。

  活动中:

  幼:他们有一点像的……我和同姓的老师也有一点像的,我们都是双眼皮……

  3、不同的姓

  1]找不同姓的人

  老师::除了这些姓,你还知道别的姓吗?

  活动中:

  幼儿愣了一下,我追问:“你妈妈姓什么?”——同时提示“这里没有的.别的姓”,引导孩子用排除法思考。

  幼:…………

  2]请找找这里,哪些老师和我们不同姓的?找到了,请老师用小纸片写下来。

  ——幼儿寻找。过程中,老师提示:知道怎么找了?

  活动中:

  幼儿边找边贴在展示板上。

  老师:看看。

  幼儿惊呼:真多啊!

  3]百家姓

  老师:(顺势)知道吗?中国人的姓远远不止这些。

  ——音乐:祖海《百家姓》。一则可以营造一种震撼的气氛,二则可以引导孩子静心于下一个环节。

  老师:(出示《百家姓》的前十五个姓,与歌曲同步地)中国人的姓还远远不止这些(重复是为了加强表达)。属于中国人姓名中的姓,有500多个呢,这本《百家姓》里全记着,只要是中国名字,你的姓在《百家姓》里一定找得到。

  这些姓啊,由我们的祖先,传给他的后代——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子子孙孙,一直传到了我们这里。哦~你们还会传下去吗?

  传给谁?对,由你、你的子孙,一直传下去。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有百家姓;只要一叫出我们的姓名,世界上的人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这里大段的内容由老师娓娓讲述,所以,会有些沉闷。于是,在这里插入“你的姓传给谁”这样的问题,即了解孩子是否理解“传承”,又可以调节气氛。

  活动中:

  孩子不理解,所以纷纷要“传给妹妹、姐姐”。于是,在这里预设“ 传给后代”,孩子即刻理解,反应出“我要传给儿子”。

  一个女孩:我可以传给儿子吗?女的可以传吗?

  我接应:可以,只要你和家里人商量好,因为一般是男的传的。

  三、了不起的中国人

  1、这些都是中国人,你能叫出他们的姓名吗?(一一出示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相片)哪些人与你同姓的?

  2、这些人因为很了不起,才让所有的人都记住了他们名字。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树,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随着“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对树有了更多的关注。活动时,经常能听见他们在讨论有关树的问题。“这是什么树?”“为什么要种树?”“树有什么用?”……。于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向爸爸妈妈调查“树有什么用”,并完成问卷;找找我认识的树的活动;孩子们已具有一些树的相关经验,但比较零碎,需要同伴经验的共享以及老师的经验提升。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树真好 ”,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树,去结识更多的树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树,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树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激发孩子们保护树,争作护绿小卫士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分享与交流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

  2、懂得爱护树木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已参加过和树做朋友的经验,进行过“树有什么作用”的调查问卷。

  物质准备:图片、“树真好”散文录音、记号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一、树

  1.(出示汉字“树”)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你们认识吗?(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

  2.小结:在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我们生活周围到处都有树。

  二、树真好

  1、为什么人们要在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都种树?那么你想在树下干什么呢?

  总结:我们可以在树下做许多事,是啊,“树真好”。(同时出现汉字)

  2、欣赏教学课件《树真好》。

  三、树的作用

  1、树真好,那么树到底还有什么作用呢?前几天,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了一个调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你调查到了什么?

  2、人们为什么要种树,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孩子交流自己的问卷。(先请孩子拿着自己的问卷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选取几张有代表性的,请个别幼儿介绍。)

  3、老师小结: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挡风固沙的作用。(教师边总结边出示图片)

  4、请小朋友也来画一画树的用处、或者画出你想在树下干什么。

  四、介绍交流

  请幼儿向同伴或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争做护绿小卫士

  1、树有那么多的用处我们的生活离得开树吗?树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小朋友来争当爱护树朋友的宣传员,争做护绿小卫士。

  2、从爱护幼儿园的树朋友做起,进而关心、爱护身边其他的树朋友。

  活动延伸:

  在家园互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和家长设计一些爱护树朋友的倡议书或标记牌。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树真好》,题材“树”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见的一种植物,对幼儿来说开展这样的题材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的整个设计内容整合了科学、绘画、社会、语言领域的内容,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得了“树”的一个完整概念。《树真好》我充分地考虑了活动的探究性,活动中提供了两大环节让幼儿去探索和发现,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获得了许多知识。同时,活动中也建立了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始终以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蔬菜与水果的名字及营养、吃法。

  2、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使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了解吃蔬菜和水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说出常见的蔬菜与水果的名字和了解它们包含的营养成分。

   活动准备

  常见的蔬菜与水果的图片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小白兔》儿歌引导出蔬菜

  问:小白兔喜欢吃什么蔬菜?

  2、出示蔬菜与水果的图片

  请幼儿猜猜蔬菜与水果的名字

  4、连线

  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用线连在一起)

  5、了解蔬菜与水果的营养成分

  6、讨论:

  如果没有蔬菜与水果我们会怎么样?

  如果只吃一种蔬菜和水果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不一样?

  7、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

  8、比一比:

  请个别的幼儿比比高,选出班上最高的幼儿

  9、说一说:

  为什么同样是4岁的小朋友会长的有的高、有的矮?

  我们要长高应该怎么做?(不挑食营养搭配合理)

  蔬菜哪些能生吃?哪些不能生吃?

  10、游戏:我最快

  每个幼儿一套水果与蔬菜的图片,教师示范叫道蔬菜白菜就把白菜的图片高高举起来,第二次请幼儿来喊出蔬菜与水果的名字,游戏反复进行。

  11、教师与幼儿小结:

  常见的蔬菜与水果的名字及它们对身体的重要性

  强调我们为了长高不应该挑食要做到蔬菜与水果合理的搭配。

   延伸活动:

  绘画:水彩与水果

  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蔬菜与水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我班的幼儿对蔬菜与水果有很大的了解,能叫出常用蔬菜与水果的名字,知道了挑食的坏习惯会给身体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班上挑食的幼儿也改了许多坏习惯,效仿的幼儿的家长谈到孩子懂事了,什么菜都要吃了,表扬了那些有很大进步的幼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