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言文课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1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哪一册的文言文最多,或者是最难

因为六年级下册是小学生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要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较多古诗词,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还有课外一部分知识,需要更多的拓展在文言文上,六下是比较多的,也比较难以理解.当中《学奕》《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是对学生思维认识性的考验.这类文言文比较有辩证性,需要有全面的理解力.甚至在初一阶段一些练习上依然会出现.如果你是要复习的,我推荐一本书《短小文言文》,当中有许多全面的文言分析,尤其是古书中的文言文是现在考题的热点,对学好文言文有很大帮助,甚至初中许多老师都会推荐本书,希望你能在本书中深入了解文言文,好好学习,。

3. 人教版文言文课文及课下注释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 求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注释全集

标题:曹刿论战 作者或出处:《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或注释: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5. 中学人教版课本都有哪些文言文

第一册

《论语》十则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狼 蒲松龄

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乐羊子妻 范 晔

诗五首

归田园居 陶渊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 游

为学 彭端淑

木兰诗

卖油翁 欧阳修

宋定伯捉鬼 干 宝

诗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望岳 杜 甫

如梦令 李清照

西江月 辛弃疾

第二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口技 林嗣环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伤仲永 王安石

诗五首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 勃

黄鹤楼 崔 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泊秦淮 杜 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愚公移山 《列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黔之驴 柳宗元

工之侨献琴 刘 基

诗五首

龟虽寿 曹 操

石壕吏 杜 甫

相见欢 李 煜

观书有感 朱 熹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第三册

短文两篇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郦道元

闲情记趣 苏 轼

周处 刘义庆

晏子故事两篇 《晏子春秋》

诗五首

使至塞上 王 维

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 李 白

春望 杜 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论诗 赵 翼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观潮 周 密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 韩非子

滥竽充数 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

诗词五首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秋词 刘禹锡

赤壁 杜 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6. 初中文言文(人教版)题目目录我只要所有文言文的题目就行了浙江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21、《论语》十则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狼(蒲松龄) 24、*短文两篇 两小儿辨日《列子》 乐羊子妻(范晔)25、诗五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潜) 过故人庄(孟浩然)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游山西村(陆游)第六单元26、为学(彭端淑) 27、木兰诗(北朝民歌) 28、*卖油翁(欧阳修) 29、*宋定伯捉鬼(干宝)30、诗词五首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望岳(杜甫) 如梦令(李清照) 西江月(辛弃疾)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陶源明) 22、口技(林嗣环) 2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4、*伤仲永(王安石)25、诗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黄鹤楼(崔颢) 泊秦淮(杜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第六单元 26、愚公移山《列子》 27、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28、*黔之驴(柳宗元) 29、*工之侨献琴(刘基)30、诗词五首 龟虽寿(曹操) 石壕吏(杜甫) 相见欢(李煜)观书有感(朱熹) 清平乐(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21、短文两篇 三峡(郦道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2、闲情记趣(沈复) 23、*周处(刘义庆)24、*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25、诗词五首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春望(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 论诗(赵翼)第六单元2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7、小石潭记(柳宗元)28、*观潮(周密) 29、*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30、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词(刘禹锡) 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21、公输(墨子) 22、核舟记(魏学洢)2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24、*短文两篇 荔枝图序(白居易) 山市(蒲松龄)25、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别云间(夏完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第六单元26、陈涉世家(司马迁) 27、韩愈短文两篇 马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8、*与朱元思书(吴均) 29、*西湖游记二则(袁宏道)30、诗歌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雁门太守行(李贺) 无题(李商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21、鱼我所欲也《孟子》 22、*隆中对(陈寿)23、出师表(诸葛亮) 24、*墨池记(曾巩)25、诗词五首汉江临眺(王维) 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浣溪沙(晏殊)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第六单元26、曹刿论战《左传》 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2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9、*陌上桑《汉乐府》30、《诗经》三首 关雎 蒹葭 君子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