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修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作为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文章内容。

  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 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人的一生是应有个明确的目的,为理想而奋斗,虽苦但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二 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地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

  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安慰;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教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 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和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身体素质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工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就要在教育实践中把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等重视学科课、活动课的育人功能,把理论和实际、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其他现象十分严重。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获取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课内外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

  四 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 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整体的教育有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对学生智、体、美等其他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学生作为教学中的真正主体,决定了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的学生聚集到一个大家庭中,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情感,拥有各自的家庭和生活,未来的一切将会由他们来创建,这些重担其实都压在了老师身上,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爱护他们,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逐渐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教师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从事着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劳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首先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其次把教育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教师所具有的良好道德修养去教育、引领、并影响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思想和环境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中学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处世态度会在大学时期逐步转变,价值观同样也是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化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影响、教育。

  在我所任教的职业院校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起着更突出的引导性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不太理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用特殊的情感对待他们,使那些本应可以考入本科的学生尽快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拾信心,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还应引导那些原本就缺乏自信的同学逐步建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定位。“做事先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那就是要从品德言行举止做起,育人同样也应该从这方面培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从这里做起。在工作中,学生会因我课堂活跃的气氛而精神焕发,会因课上的休闲互动而对枯燥的理论课程产生兴趣,会因为我对他们的仁慈和关爱改变他们原来不好的言行举止,这些表现都令我感到很自豪。其实将心比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若以真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给教师,可见,教师的职业修养决定着学生的一切。

  2. 教师自身方面

  爱岗位。作为一名在岗教师,首要应该做到的是爱岗位,做一个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人民教师。职业无分好坏,任何工作无论贵贱大小都值得尊敬。教师这一职业在整个领域里也常常被人分为三六九等,我国高校分为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等,显而易见职业院校在教育领域是处于低位,因而常常被普通人认为职业学院的学生都是高考失利的,老师都是在其他院校不受欢迎的,因此就造成现今很多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缺乏奋斗的动力,缺乏应有的自信和自豪感,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特色之处。现如今,我想做的并不是安于现状,我有梦想,我想将我的梦想与我的学生分享,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在职业学院也一样出彩,学会更多的技能,进而服务社会大众。

  爱学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有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学生、更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如何去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学会如何去适应它爱它。教师更是一个与爱不可分割的一个职业角色,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培养教育,所以爱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教育只有依托着爱而存在,才算有意义。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需要对待所有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以一个可以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父亲一样教书育人。

  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同样是职业道德修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责任心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讲授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步建立并重拾信心,当有了信心之后他们自身就会对理论知识有所渴望。作为一名职业学院的教师,所需要的责任心更大,中学时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欠缺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对待本身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足的学生,需要做的不是责骂或者任意放纵,而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管理,因材施教,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激发他们还未被发掘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激起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