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须知:不要光回答孩子的问题,要解决问题背后的需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家长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难养了。

但如今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孩子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都已不成问题。

于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的生理需求获得满足后, 孩子们就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了, 比如安全、社交、尊重以及他人的肯定。

可能有些父母也会发现,孩子们常常会提出问题,有时即便回答了娃的问题,麻烦仍然未从真正意义上被解决。

这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个假问题,而父母没有看到其背后的真需求。只有解决了孩子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给麻烦画上句号。

下面用一个故事来说明:

埃里克在妈妈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脱下外套的时候,就从卧室里冲出来,带着眼泪问道:我怎么才能写完这篇作文呢?

然后妈妈告诉他:“没事儿,一会儿妈妈跟你一起做。”

可埃里克的情绪丝毫没有冷静下来,仍然继续问:我怎么才能写完这篇作文呢?

听到埃里克重复问这个问题,妈妈觉得很奇怪,她以为孩子没听见,于是又重复了一遍答案。

可这次孩子的情绪反而更糟糕了,开始大声嚷嚷道:“我写不完这篇作文了!”

妈妈差点发脾气,但她觉得孩子总是问同一个问题,一定有什么不对劲。于是试探性地问埃里克:“是不是今天老师给你留的作业太多啦?”

埃里克紧接着点了点头。

妈妈这才明白,孩子并不是想解决写作文这件事, 而是想告诉自己他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于是,她过去拥抱了孩子一下,然后温柔地说道:“哦,原来是作业太多,你担心今天写不完作文,所以才觉得着急,是吗?”

埃里克嘟囔了一声,随后情绪就慢慢缓和下来了。

实际上,埃里克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

表面上——他想向妈妈询问如何写完这篇作文。

可内心真正的问题是——妈妈,我担心我写不完作文怎么办?

其实,在孩子提出问题或发脾气的时候,自己都无法解释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是什么, 于是便出现了假问题这样的媒介。

他不知所措,所以像大人求助,但又无法准确描述出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因而在亲子间的互动砌起了一堵围墙。

于是,他们可能会浮于表面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发现孩子听不进去时,便怒火中烧,出现指责、暴怒的情况,而这样的处理,也会让处于情绪漩涡的孩子变得更暴躁。

失望、压力、担忧等各种负面情绪膨胀,亲子之间难以沟通,情绪的互动之门也就关闭了。

事后,父母又常常会觉得后悔,而孩子的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反而新添了更多的问题。

既然孩子的心理不够成熟,无法表达出自己问题背后的需求。那么,作为倾听者的父母,就更应该 主动去探寻假问题外表下隐藏的担心、失望、无助、压力等各种真需求。

如果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父母理解并接纳,身上如同刺猬般锐利的尖刺就会逐渐消失。想要理解这个问题,不妨把当事人的角色转换到自己身上。

■换位思考的例子:

比如早上在家烙饼,此时手机来电话了,孩子又在哭泣。在你解决完这两件事后,发现饼也糊了。

这时如果你的丈夫说:天呐,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烙饼呢?

相信你当下的心情也会十分糟糕,因为丈夫并没有体会到你把饼烙糊了的原因,以及你当下的情绪感受。

正确的三要素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需要 理解、不责怪、不告诉他应该如何改进。

否则,原本善意的回答也可能产生敌意,沟通问题是影响家庭氛围的直接因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会孩子体察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情绪理论中有个概念叫 “情绪颗粒度” ,这是一种辨别自身情绪的能力。

当然,既然是颗粒,就代表它有大小粗细之分。生活中,我们常说有的人粗线条,辨别不出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实际上指的就是情绪颗粒度比较大。

孩子在认知和表达上比较模糊,常常空泛笼统,让人无法理解。因而家长要帮他缩小情绪颗粒度,做到精确感知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1)帮孩子建立情绪词汇库

受尚未完善的大脑控制,孩子的情绪概念系统都比较弱,要形成比较丰富的系统并非一日之事,需要经过家长有意识的漫长引导。

从一开始了解简单的词汇,比如开心、不开心等,一直到后来能对愤怒、悲伤、沮丧、生气、害怕、担忧的负面情绪,形成清晰的概念。

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词库, 通常从一岁左右就可以开始。

比如,在孩子自己或家长出现情绪后,可以通过词汇进行准确描述,来给孩子的大脑形成记忆刺激。

也可以运用正面管教中这张经典的情绪认知脸谱图,时不时教孩子将当下的情绪与脸谱相对应,加深理解。

​2)帮孩子捋清情绪产生的原因

比如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大吵大闹时,家长要让他对自己情绪的来龙去脉拥有清晰的认识。

与此同时, 告诉他这样表达情绪并不是种好方法 ,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到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还无法达成目的。

这是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情绪,和自己正确表达情绪的基础,对日后的社交而言具备重大意义。

3)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比较小,父母可以抓住他出现情绪的机会,教他描述当下情绪的词汇,告诉他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可以采取启发式的提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并让他搜寻情绪词库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方式。

4)坚持记录情绪日记

让孩子在遭遇一些重大的情绪经历后,花点时间把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分析。让他学会思考情绪背后的原因,需要如何去做出改变。

要求记录时不能使用宽泛模糊的字眼。 比如难过,分为很多种:郁闷、空虚、遗憾、后悔等。

孩子必须尽可能细化地描述情绪,才能提高对情绪的敏感认知,这样就不会再使用假问题来表达真需求了,亲子间的沟通也会友好许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