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发布六款车,成为国内市值最高汽车品牌,恒大为啥还要被看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8-04

2018年6月25日,恒大斥资67.46亿港元收购香港时颖公司,间接获得Smart King公司(全资持有FF)45%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正式宣告开启跨界造车之路。虽然这段蜜月期并未维持太久就分手,但第一步就选择与“PPT造车”始祖、”下周回国“的老贾联手,也注定了恒大在造车这条路上不会太平静。

时针拨回到今天(8月3日)中午12点,在高举着许家印的“买、合、圈、大、好”造车路径的指引下,恒大汽车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产品,且一次就是六款。舞台上,许家印意气风发,向媒体朋友和与会嘉宾介绍着自家产品。从恒驰1到恒驰6,产品矩阵覆盖了从A级到D级的轿车、SUV、MPV等乘用车车型。大胆的用色、流畅的线条以及前卫的造型,可以说每一款车都很具特色且略显壕气。除此之外,车型的内饰、具体性能和量产时间等并在此次发布会上并没有过多介绍,这也让不少网友和媒体对恒大造车继续持怀疑态度。

对于这次的新车发布会,恒大在此之前并没有太多的预热铺垫,这与其一贯高调的作风不符,但习惯不按套路出牌的恒大,还是赚足大众眼球。一次性亮相六款新车,这或许在百年汽车工业史上也是少见的场景。而且,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专注某一车型细分领域不同,恒大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全线产品铺开进入各个细分领域市场。虽说恒大在这两年通过入股和收购覆盖电池、整车制造、动力总成、汽车销售以及智慧充电等全产业链,但要做到整合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的考验。

在恒大汽车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伴随着众人的质疑。恒大造车是认真的吗?恒大造车是为了圈地吗?这些问题或许除了恒大自己,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从这两年的实际行动,恒大也在向大众表明自己造车的决心。自2018年年报中提出以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四大产业格局的战略方针后,许家印也定下了三到五年内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的目标。恒大“买、合、圈、大、好”模式正式开启:144.9亿入股国内最大的经销商之一广汇集团,为销售环节铺平了道路;13.1亿美元收购NEVS,获得了造车资质;1.5亿美元入股柯尼赛格,共同研发和生产顶级新能源汽车;10.6亿入股卡耐新能源,获取动力电池技术......套用许家印的话说,真的是把能买的都买了,不能买的就合作,势必要通过金钱实现弯道超车,许家印更是把自己30多年前做车间主任那会儿与制造业沾边的成年往事说了出来,表明自己造车的决心。

而让恒大坚定造车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就是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受到环境以及政策调控的影响,已经从黄金时代退回到白银时代,急需寻找其他领域进行突破。而作为跟房地产同等规模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但前景广阔,更是被资本热捧,今天早盘跌了7%的恒大健康(于7月27日提交更名为恒大汽车,主营业务变更为新能源汽车),在新车发布后,一度拉升了10%,截止当日收盘,市值为3201亿港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且比恒大健康的控股方——中国恒大,高了四百个亿。

 

造车有钱就行吗?显然不是。汽车行业的门槛很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业,有其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金钱,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所以一般人也不敢轻易去碰触。作为地产圈同行的华夏幸福与宝能已经给恒大提前上了一课:一个退出新能源领域;一个半死不活。也从侧面证明了房地产的玩法不一定适用于汽车。这也是为什么还有许多媒体及网友看衰恒大汽车的原因。

此外,根据恒大所提的目标,恒大汽车的对手不仅有未成年的造车新势力,更有奔驰、宝马等有钱有技术的传统汽车巨头,恒大有的他们都有,恒大没有的他们也有,那么这些巨头凭什么被超越呢?

而且,从这几年造车新势力的情况也证实了一点,新能源汽车是个长期烧钱的行业,即使恒大有钱有势,也不一定能扛得住长期亏损,所以根据许家印的目标就是大规模量产分摊成本,但随着这些传统巨头纷纷转型电动化,这个目标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最后:新车的亮相,标志着恒大汽车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接下来的情况将比现在更加严峻凶险,如何通过“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转变成“大大大、好好好”?这不仅需要金钱,更需要产业链整合能力去支撑,错一步都可能将前面的努力化为乌有。

2010年,当许家印喊出“三年夺中超五年夺亚冠”的目标时,连恒大球迷都觉得这是在天方夜谭,但后来的事,大家都清楚。而现在,看着与恒大足球俱乐部队徽相似的恒驰车标,62岁的许家印内心肯定是希望恒大足球的成功能再次复制。

成大事者,往往都备受争议,特斯拉是,或许恒大汽车也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报价大全

汽车之家报价报价大全

预约试驾

车家新车预约试驾

4S经销商

汽车之家4S店经销商

二手车

汽车之家二手车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车型大全购车计算销量排行新能源车新车上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