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之还原人物语气朗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2. 语文的朗读语气和朗读感情有那些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3. 【朗读课文的语气有哪些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 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4.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该怎么朗读

25。

伯牙绝弦一、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7至138 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句子意思,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以朗读代替讲解的方法,进入情境感悟文章思想的方法,重点优讲引导学生思路的方法来理解课文;(2)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理解课文;(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而纯洁的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祖国的语言魅力,感受朋友之间真挚而纯洁的友情。4.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伯牙绝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⑵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而纯真的友情。

四、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背景 课文范读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谈话:师:请你说说,你的最好的朋友是谁?为什么他(她)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提问2位同学)①播放乐曲,揭题导入请大家细心聆听这首《高山流水》你们有什么感受?(提问2位同学)你们知道这首《高山流水》的背后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吗?它讲述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真挚而纯洁的友谊,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生回答:想)那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走进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中,探究一下什么是“知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 137页。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②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2.请同学说说课文的内容提要,谈谈自己的体会3.分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区别?总结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4.让学生再读课文,指名朗读(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鼓励)5.老师范读,播放标准朗读,学生齐读,指名读,分组朗读(在过程中注音正音和节奏的指导)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ái),峨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dé)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6.再齐读课文,学生互相交流读课文,指名朗读(加深印象)三、理解题意,了解课文背景1.朗读课文,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伯牙不再弹琴了)2.文中在哪里还提及“伯牙绝弦”?为什么伯牙会绝弦呢?(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因为子期死了,没有了知音,没有了真正了解我的人,再弹没有意义了)3、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背景(投影)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三、疏通文意,解释词句,了解课文中心思想①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投影)②文中出现了“善”字的句子,有哪几句?每个“善”字在句中的含义都不同,翻译各个“善”字。

(先提问后指导)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语气词,相当于“啊”。3.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语气词,表示感叹。

③解释重点词语(先提问后指导)1.伯牙绝弦:断绝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弹 ; 心里想到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语气词,表示感叹 ; 高 ; 语气词,相当于“啊”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广大 5.伯牙所念: 心里想的1、6.钟子期必得之:了解7.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摔碎① 提问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复述故事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加深理解1。 齐读一遍课文①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复弹琴。 )②请另一位同学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预设答案:借助课后的注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顾问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二、感悟知音,体会情谊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预设答案:因为子期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