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未的各大报刊都发表了什么言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十九日汉口俄租界中先发见炸弹忽然爆烈,即查有革党起事谋画,此信即传至武昌,严行搜捕,连拿三十余人,半系兵士,且将中三人正法,因激成大变,不可制止。正在轰闹之时,忽报有人以炸弹三枚抛掷督署,各衙及电局同时起火,闻武昌城外营房亦皆被焚。(同上)

(图)《民立报》,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武汉地区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联合大会的决定,起义原定 10月 6日(中秋节)举行,由于湖广总督瑞澄已有戒备,起义总指挥部决定改期于 10月 11日(八月二十日)起事。但 10月 9日(八月十八日)中午,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 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多人牵连被捕。 10月 10日(八月十九日)晨,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人被害。当晚,工程第八营响起了第一枪,起义全面爆发。 10月 11日(八月二十日),起义军攻占督署,瑞澄逃往楚豫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往汉口,《民立报》的上述报道虽然简略,但除少数情节有误外,大体正确。

10月 13日,于右任以骚心为笔名撰写了《长江上游之血水》的短论。文云:

秋风起兮马肥,兵刃接兮血飞。蜀鹃啼血兮鬼哭神愁,黄鹤楼头兮忽竖革命旗。噫!长江上下游,七、八月间真多事哉!吾其歌乎?吾其哭乎!

又云:

呜呼!蜀江潮接汉江潮,波浪弥天矣!吾昨日登吴淞江口,而俯视长江,滚滚者皆血水也。此三日间天地为之变色矣!噫!

革命党者,万恶 *** 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 *** ,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

天乎!天乎!谁为祸首,使天下糜烂至此, *** 尚不自罪!

武昌起义使于右任喜悦万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仿佛可以看到他那颗怦然跳动的心。但是,上海当时还处在清 *** 的统治之下,因此,于右任的这篇文章又有写得含蓄的一面。它主要指责清 *** ,而没有直接表示支持革命。

(图)宋教仁,《民立报》主创主笔,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14日,《民立报》刊出署名渔父(宋教仁)的社论《交战时之中立论》,欢呼“外国竟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矣,竟为革命军守中立矣”,同时,刊出黎元洪小照,支持革命的态度更趋明朗化。不仅如此,它还在专电栏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泰晤士报》称:“中国全国人民皆深藏反对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实于中国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东京各报称:“此次湖北革命军举事之得机,进行敏捷,并称其严行军律,不扰害外人生命财产,保护人民治安,深合文明举动,其程度实在土尔其、墨西哥之上。”在“中国变乱”的标题下,借外报之口宣传武昌起义的正义爱国性质和“文明”程度之高,具见编者的匠心与苦心。

《时报》

1904年 6月 12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狄葆贤,该报最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资助,但言论并不尽为康、梁所满意。从主要方面看,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武昌起义,对于该报说来,颇有事出意料之感。因为 10月 11日,它还发表文章,批评清 *** 湖北当局“疑心生鬼,庸人自扰”,但是起义竟然发生了。 10月 12日,该报发表了一组“专电”其主要者为:

◆湖北革命党联合第八镇新军,昨晚(十九夜)起事,向督署围攻,抛掷炸弹,全署被毁。瑞督保卫队保护出城,不致遇难,现移驻楚豫兵轮(二十日午刻汉口专电)

◆先是革党在武汉密谋举事,数月前勾通军队,输运军械,种种布置,本定于四月间与广州同时响应,嗣因广州失败,鄂防严密,故暂静状。此次川乱,鄂军纷调入川,省城空虚,故乘机起事。初定十五日,继又改期十八,拟围攻督署,旋为英、法、德领事侦悉,密向瑞督告变,十八日下午遂下令闭城搜拿,先在小朝街拿获三十余人,内有女党二名,并搜出炸弹多枚,讯明首要三人,先行正法。次日仍闭城查搜,革党见谋已泄,故即于是日下午起事。(二十日戍刻汉口专电)

(图)康有为曾经是《时报》的资助人之一

《时报》是大报馆,它在汉口有记者,所以能从 10月11日午刻至戍刻不断发电。它所发的消息,也大体正确。

当日,该报发表了署名“冷”的时评——《意料之外》,文云:

德法不交战而意土交战,出人意料之外;湘粤不抗路而四川抗路,出人意料之外;成都不失守而武昌失守,尤出人意料之外;广州不失守而武昌失守,更出人意料之外。呜呼,自今以往,出人意料之事,岂第止此哉!然而 *** 则犹梦梦!

冷,即《时报》主笔陈冷血。他的这篇时评写出了武昌起义给予人们的巨大震动,作者并预言,“出人意料之事”将不断发生,表现了一个报人的特殊敏感。次日,作者再次发表题为《黄兴与荫昌》的时评,文云:

武昌失守,汉阳又危,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 *** 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 *** 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 *** 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本文以提问的形式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并且预言它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局。

作为江浙立宪派的喉舌,《时报》不赞成武昌起义。 10月 13日,它曾发表社论,要求清 *** 惩办主张铁路国有的盛宣怀等人以挽 *** 心,消弭革命。但是,江浙立宪派在四次国会 *** 运动均遭镇压,特别是清 *** 组成皇族内阁之后,又有同情革命的一面,因此该报 10月 14日起特辟专栏,报道武昌和各地起义情况,透露了这个政治派别向革命转化的趋势。

《申报》

(图)《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之一,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创刊于上海,最初创办人为外商, 1906年归席子佩所有,它的政治态度较保守。 10月 12日,该报在专电栏以《武昌失守》为题发表了一组电讯,其主要者为:

◆鄂垣节前即传革党起事,初定 16日,因严防未得逞,旋改 18日,又为密探侦悉,捕获革党 20余人,起出炸药数十箱。党人知事败, 19日即约同新军仓猝起事,城中兵单遂失守。

◆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

◆革党轰攻各署,传系黄兴为首,各党人均猛勇力前,虽死弗却。

《申报》所发消息,虽然是客观报道,但“未得逞”“全行叛变”等字样仍然表达了该报的立场。值得指出的是,该报有闻必发,并不纯以编者喜恶决定去取。有些消息,如“各党人均猛勇力前,虽死弗却”,倒正确地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因纪昨日本埠纷扰情形于此,愿当道者速有以敉平之也。

(图)《申报》曾约请鲁迅、矛盾等名家撰稿

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武昌之革命已成为一发难收之势,此其事为革命党举事以来最为成功之事。

本文不称“叛变”,而称“革命”,显示了作者对革命党人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自 1895年广州之役以来,革命党的多次军事行动都失败了,武昌起义一开始就气势不凡,因此,作者誉为“革命党举事以来最为成功之事”。文章接着分析四川和广东、湖南等地的情况,认为必将联袂而起。文章说:“满地乱机,如散炸药,今复动以武昌之变,安有不受燃而火发者!”这一估计,迅速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

13日,《申报》在专电栏内刊载了革命党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称:

凡有藏匿官员或伤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碍商务,或屠杀人民,或焚击汉口外国义勇军者,均须枭首;凡有接济革党粮食、军火,或保护汉口外国租界及外国教堂,或以敌人行动报告革党者,均有酬赏。下署黄帝 4609年 8月某日。

《大公报》

(图)《大公报》,创刊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民国时期,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总体上对 *** 持支持态度

1902年 6月 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为满族人英敛之。该报主张爱国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共和。 10月 13日,该报在“要闻”栏内,以《武昌革党起事之警电》为题,发表了瑞澄致内阁、军谘部、陆军部请代奏的电报,在“谕旨”栏内发表了摄政王代拟的“上谕”,指责瑞澄“毫无防范,预为布置,竟至祸机猝发,省城失陷”,命其“戴罪图功”。同日发表署名无妄的《闻评》说:

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其今日之谓欤!

《大公报》的政治态度也较保守,因此,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一概被其视为“乱”,但它指出当时中国的形势:“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这和《申报》的估计如出一辙,说明有识者已经普遍感到了一场风暴的来临。 14日,该报以《武昌乱事近闻一束》为题刊发了一组消息,其较重要者有:

◆兹闻当工程营兵变时,张彪督队开枪,其将士竟无应者。

◆又闻汉口昨日又有警报到京,略谓汉阳兵队又与匪党联合,铁工各厂已被占据,该匪党竟敢照会驻汉各领事并张贴告示,谓不害商民,不扰外人,违令者斩。

◆又闻此次谋乱之鄂军,实系步队二标、炮队一标、工队一队,共有六千人。现马队、辎重队恐难免怂恿通气。叛军占据省垣后,兵械、仓栈、工厂,均在握中,叛军炮队,炮数略有一百余尊,其中内一营系山炮,故枪械子弹极为丰富。

◆又闻革命领袖即籍隶湖南之黄兴。黄兴者,革命中最激烈之人物,粤滇举事皆其主谋。本年攻击粤督衙署,败后逃至新嘉坡,募捐军饷,再到上海,来往沪汉之间专务鼓励同志、党员。

(图)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在上述各项消息中,除一处称“革党”外,其他均移“革匪”“匪党”,可见该报的政治立场,亦可见北方高压的严重。值得指出的是该报将黄兴视为武昌起义的领导者,除了因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声名显赫外,也和武昌文学社、共进会的负责人长期埋头苦干不为人知有关。

武昌起义后,清 *** 迅速决定命正在永平秋操的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二、四两镇新军各一部星夜赴援,命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指挥各军扑灭起义,又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开赴武汉江面配合。《大公报》不赞成清 *** 的这些“以杀 *** ”的做法,于同日发表文章,要求清 *** “幡然悔悟,实力改革,与国民相见以诚”,认为这样才可以“夺去革命之标帜,而弥天大祸可或挽回”。

当日《大公报》有《京师 *** 之所闻》一文,可见清 *** 张皇失措的状况。文称:

日昨 *** 以武昌失守,革党势甚汹涌,京师不得不先事预防,业经拟定数则:(一)责成民政、邮传两部对于京汉、京奉等火车,须严行取缔侦查。(二)责成邮部对于外省到京电报信件如稍可疑即予扣留。(三)责成民部通饬各区警兵一律荷枪守望,遇有形迹可疑之人须严加盘问。(四)责成学部严密调查此次游学生以及各省到京复试学生身家履历,试毕即行出京,各回本籍。(五)责成军谘府、陆军部对于驻扎近畿陆军严防暴动。以上各条办法,当即分饬遵办。

《盛京时报》

(图)《盛京时报》收罗泛博,对当时我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特别是对当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

1906年 10月 18日创刊于奉天(今沈阳)。创办人为日本人中岛真雄。 10月 14日,该报在“中外要电”栏内刊出了有关消息。

一为《武昌叛乱志详》,文称:

据汉口来电, 19日傍晚,革命党约 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瑞莘帅及岑西林均逃汉口,或谓瑞莘帅避难军舰。湖北新军勾通革党,经瑞督调遣,抗不应命。军营秩序坏乱,统制张彪闻为部下兵弁之所枪毙。

一为《武昌叛乱续报》,发表消息 13则,均为自上海,兹录其数则:

◆湖北新军之叛乱者计炮队二营、步队一营及工程、辎重等队,尚有官军仍

留武昌者,现已一并加入革命军矣。

◆督署已被焚去,藩司亦被捣毁,所有库藏尽为匪党劫夺,现省城全为革军之所占据。

◆革命军先锋计 5000人,现向汉阳猛攻。占据汉阳铁工厂,而汉阳遂失守。

该报当日中外要电中还有一条《孙文在沪消息》,文云:“传闻革命领袖孙文潜在上海,现拟在某处相机起事(上海)。”消息虽不准确,但却说明了孙中山的影响。

(图)孙中山,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 *** 的缔造者

除报道有关消息外,该报第一版以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论武昌失守事》的论说。论文首先说明武昌失守,并非“兵变”,而是革命党“混迹于各军队中,因而乘机以起事”;接着说明,革党的势力有增无减,失败一次,增加一次,绝不可能一扑即灭。

论文的主旨在督促清 *** 真正实行立宪,它说:

革命之势方弥满若是,求所以消弭之者,盖惟促 *** 之进行,须不复蒙饰假面具以欺惑人民,则亦其要事也。若事事求胜乎吾民,一切措施,又率反吾民之所欲,则人民倾向于革命之意思多,少数之效忠尽顺,又复何能为狂澜之挽也乎?

该文要求清 *** “不复蒙饰假面具以欺惑人民”,可见清 *** 的所谓“预备立宪”云云,早已信用扫地,没有什么人当真了!

《正宗爱国报》

1906年 11月 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为丁国珍。该报以尊君、尊孔、尚实、提倡公益、劝学、劝工为宗旨,“净用白话”。由于处在清王朝的辇毂之地,因而对武昌起义的报道极其谨慎。10月 12日,它在“电奏”栏内刊登了瑞澄 10月 10日致内阁、军谘府、陆军部的电报,在“宫门抄”“电旨”栏内刊登了 10月 11日的“上谕”。除此之外,别无反应。 10月 13日,它在《国事要闻》栏内刊发了题为《武昌失守之警闻》的报道,文云:

◆本报昨天所登湖广总督电奏,闻系 19日午前所发,枢府察阅来电,有“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等语,深为庆幸。故 20日上谕,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谓 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营,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澄,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

◆又一消息。昨日上午,枢府接到鄂督自汉口来电,系 19日晚发,报告此事情形甚详,末言身在疆吏,不敢以一死塞责,不得已暂驻汉口,拟收集散军,力图恢复。惟现仅警队百余名可资心腹,此外新军,不敢谓人人通匪,亦不敢谓人人可用,迄速调派北洋劲旅数营来汉,藉供调遣等语。

(图)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

上述报道,基本上根据清 *** 方面的官方文件,但是“大帮匪徒”“率皆叛附匪党”云云,却相当真实地反映出革命党人的巨大声势,瑞澄所称“仅警队百余名可资心腹”等语更突出地反映了这位总督的狼狈处境。

同日,该报还在《本京要闻》栏内以《警厅注重治安》为题报道云:

内外厅丞因武昌革党暴动,京城地区亟应先事预防,以保治安,日昨特颁紧急训令,通饬各警区一律遵守,志其大略于下:(一)各区巡警一律带枪守望,应用枪子,有无缺少,随时禀请颁给。(二)各区添设马巡,严密梭缉。(三)各区界内王大臣府等添设守卫。(四)各府等出入随从,均须悬挂腰牌,巡警得以随时稽查。(五)添派马巡,应给薪水一律加倍。

此项报道亦可见当日清 *** 张皇失措的情形。

在此之后,该报关于武昌起义的报道突然中断,其原因在于清 *** 下令“暂缓登载”。

10月 15日该报刊登“示谕”云:

外城巡警总厅本月 22日奉民政部扎开,准陆军部咨开,闻查鄂省近有匪徒滋事,意图倡乱,现已派兵剿办,京师五方杂处,诚恐无知愚民散布谣言,希冀煽惑,应即严加防范,以镇人心,相应咨行查照,预为防范,为希传知在京各报馆,关于此次鄂省匪徒倡乱情事,暂缓登载等因到部,扎饬遵照,仰即遵照,暂缓登载可也。切切此谕。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清 *** 的“上谕”“电奏”等官方文件已经首先泄露了秘密。当时,邮电、新闻等行业又已经初具规模,巡警总厅的老爷们以为一纸“示谕”就可以遮住天下人的耳目,真是愚蠢得可以。革命的雷霆之声岂是捂得住的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