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潘庆玉——读书整理(一 )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一、迟到的追问:哲学的“空场”

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哲学性格往往更为迫近、更为功力的目标和愿望所遮蔽和掩盖,造成了哲学的“空场”。

(就是说,哲学往往成为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隐性因素,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渗透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历史研究、实验研究、笔记研究乃至应用研究中。所以说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有存在的,这里的“空场”并不是指的空白。)

二、历史的回眸

1、古代小学传统语文教育: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专门性研究一直在小学范围内进行,限制在文字、训诂、音韵之中。(虽然没有西方语文研究的系统化,但是长期发展却有我国语言的文字特征。)

古代小学传统教育研究方面需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对语言文字的不信任态度。

第二、正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不信任态度,才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

第三、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研究需要理性分析和推理训练,这是的消息带有某种实证色彩。

2、五四新文化运动:

清末语文教育开始了白话文转向,逐步迈上了现代化学科之路。白话文运动,才是现代语文教育诞生的真正标志。

在科学与民主的时代旗帜下召唤下,语文教育逐步走上了以白话文为主体,以工具性、实用性为价值取向,以课堂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现代语文教育之路。

3、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

由于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干扰,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语文教学法”的学科教师与语文教学具体问题研究上,尤其以以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今夜的总结与宣传为多。(如韩军老师、余漪老师等)

4、20世纪90年代:

从方法论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视角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研究到众多相邻学科角度来阐释语文问题。(如写作学、文艺理论学、阅读学等)

5、20世纪末:

引发一次大讨论对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洗和批判。

6、2001年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

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体现新时期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颁布的《纲要》来看)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

——课程的功能观改变

——课程的结构观改变

——课程的内容观改变

——课程的实施观改变

——课程的评价观改变

——课程的管理观改变

世纪之初语文教育大讨论与《标准》的渊源和联系:

——语文教育性质的人文阐释

——语文课程编写体制的现实批判

——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建构

——语文教学评价的哲学反思

《标准》取得的突破与创新:

——语文意识的觉醒:从小教学论大课程论

——语文课程性质的在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到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知识中心论到重视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语言分析文本到重视语感的积累

三、反思与批评

1.造成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空场的原因:

——“文以载道”的教化工具的影响

——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对语文教育存在严重遮蔽

——经验操作主义的思维定势对哲学研究对漠视

——实用主义的研究态度对语文语文价值论研究对扭曲

四、视角与方法:

视角:借助语言哲学

方法:

——立足于语文哲学的思想方法,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惊喜积极的改造和建构。

——借助语言哲学的思辨力量和阐释空间,我们可以对语文教育中国呢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惊喜全面深刻的专题性研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