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骗了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Satis magnum alter alteri theatrum sumus.——Epicurus

人生不过是一个大戏台。——伊壁鸠鲁

自从昨天看了推送的一篇文章 《远离你身边的“戏精”|表演型人格说明书》 ,正好一张自习室推荐共读《爱的艺术》,我便提了一个问题:表演型人格者在爱情中的疗愈。

一、戏精本精

表演型人格者往往是魅力无限的,让人想到Siren:歌声诱人,后患无穷。上述文章介绍了这类人的特征: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2)高度的幻想性

(3)情感用事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5)高度的自我中心

或者说,表演型人格者通常表现为拥有 高度的焦虑、强烈的情感和过度的反应 。我见过的表演型人格者(有一些是当时不懂、回想起来才觉得是),也确实都具有上述特点,从老人到同龄人均有、且均为女性;婚恋大多不太顺,甚至有的离异、子女罹患精神疾病。

而且据我观察,在自我关系中,她们普遍害怕看到现实的自我,而具有一套自成一体的“情绪维稳”机制,维持内心的伪和谐:有些人是用故作夸张的行为来掩盖内心的冲突,有些人是靠补偿性消费来暂时平衡内心的焦虑,有的则诉诸音乐、酒精、放纵等手段寻求刺激与安慰。

在人际关系中,她们往往依赖谎言、尤其是“half truth”(真话说一半),来维持自身的掌控力——一开始的目的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随着和周围人的关系普遍渐趋恶化,其着眼点往往被迫退缩为自保,对他人的猜疑、恐惧、怨恨日增,有转嫁到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中的可能。而其内心的焦虑,往往也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比如自身观点已经被证明错误、仍要加以强调,或者言语内容时而过深、时而闪避。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和这样一个人相对而坐,只能看到对面光芒万丈,却看不清光芒里的人的真实模样,最多只能凭经验找到一鳞半爪。

二、爱的沉沦

一段好的爱情,不论有无结果,都可以是治愈过往心理缺憾的良药。但是以我个人有限的知识来看,表演型人格者往往演着演着就入戏太深,不断强化路径依赖、形成固定倾向,把自己也给“骗”了。具体讲,自我陶醉于“演技”,高度自我认同,故而缺乏自我反思的动力与意识,且可能十分抗拒。

比如一个令妃那样的人,习惯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性魅力,并一度屡屡得手,那么她(考虑到据称表演型人格者女性多于男性)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她既然已经作出了暗示,对方理应接招回应,如果对方没有这么做她就会觉得对方不正常,甚至暴躁地暗暗发问“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忽然想起“男人帮”里的一句台词:“我心理上是不愿意的,情绪上是抗拒的,但是我耐不住本能的反应啊!”这大概就是她预期的演出效果吧。)但是,如果对方真的接招了,那很可能意味着表演型人格者的魅力牌也打完了,靠近她们的耀眼光芒,就会体会到她们内心的冲突翻涌,以及这种自我关系上的冲突外化带来的人际关系冲突,所以这样的关系很可能走向控制与反控制、攻击与讨好、甚至施虐与受虐(卡伦·霍妮广义的定义上,侧重指扭曲的人际关系而非异常性行为)。

“脸”和“面具”长到一起了,撕起来疼,这好理解。但是性+爱+表演≈无解,实在想不到什么简单有效的治愈路径。因为爱=亲密+激情+承诺(假设此公式成立),而性具有成瘾可能(有一种说法,如果烟瘾是3,那么性瘾就是20)。一个人(甲,或称为他)和表演型人格者(乙,或称为她)进入一段恋爱关系,那么因为表演型人格者的魅力在确定关系后迅速衰减,她为了维持关系可能施加控制、进行情感操纵,或者将内心冲突外化到亲密伴侣身上、自己变成一只炸毛的刺猬。她对他很可能缺乏亲密(事实上她自己都很可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与承诺(追求权力与自由的她内心拒绝作出承诺,除非明显有利可图),而他假设是正常人,便会为要不要寻求亲密、坚守承诺而苦恼不已,因为进一步是掉进陷阱、增加摩擦,退一步是授人以柄、同样增加摩擦。如果他还是个痴情汉子,看不穿、走不出,则处境会很危险——表演型人格者的魅力与冲突可能变成精神上缢死他的绳索。

而表演型人格者则得的是慢性病——往往慢性病比急性病更难根治:在吸引——确立关系共存——反依赖——怀疑——吸引他人——与另一人确立关系共存的轮回中越陷越深,因为肤浅+成瘾。 恋爱中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共存;第二阶段反依赖;第三阶段怀疑;第四阶段共生。表演型人格者如果不走到共生阶段,那爱情的治愈效果就无从实现;而共生的相互承诺极其微妙而脆弱,一旦一方撒手,难以排除前功尽弃的可能。

三、医与自医

所以个人认为,面对表演型人格者,首先该考虑的不是治愈,而是保持自身独立性。魅力无穷的表演型人格者往往显得十分有趣、并且也容易自认是个有趣的人,如果掉到“有趣”这个陷阱里,就好像仓鼠关进转笼里,永远跑不到头了。

其次,不要简单粗暴地进行道德评价。探究其内心冲突和成因更有益:进可治愈,退可自保。但是面对异性要谨防保护欲大发,干扰正常的判断。 事实上,表演型人格者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其攻击、控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自卑、甚至不自知, 这值得每个人同情,但却不是因同情而丧失理性判断的理由——这样就又掉到陷阱里去了。

第三,真正的治愈应当是大道至简、回归本源的。刚刚去世的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强调, “心理咨询不是传授心理学理论,而是帮助是让当事人在他的理解水平上去做对他有益的事情。任何东西都是复杂的,都必须个体化、个别化地分析才行。人们需要私人的,定制的心理服务。” 对表演型人格者大谈理论、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阻抗,也太依赖来访者的心理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治愈,很可能要加倍的付出与承受——把多年来心理缺失造成的损伤“连本带利”地还掉;而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种接纳恰恰在爱情之外又很难找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