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类型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21
陇南方位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人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一是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边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植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奉区域包括宕昌、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全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lO℃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一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lO℃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第2个回答  2014-06-21
地理环境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甘肃唯一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南方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市辖一区八县,分别为武都区、成县、徽县、两当县、宕昌、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有242个乡镇、3422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回、藏、满、壮等23个民族,总人口279.8万,其中农业人口241.47万。 旅游资源 01、武都万象洞,国家AAAA级景点。地质公园。 02、文县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影视拍摄区。 03、宕昌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 04、康县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阳坝。 05、武都裕河原生态风光,金丝猴保护区,动植物乐园,民俗风情。 06、武都五凤山道教圣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观音妙善的优美传说,礼县道教协会。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爷伏羲诞生之地。朝圣伏羲庙。 09、礼县祁山武侯祠堂: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经典景观。 10、礼县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贵墓地,中国风水学观摩的极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阳洞:唐朝以来开凿的佛、道、儒三教综合洞窟,白龙江边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门九天圣母庙:黄帝战蚩尤,王母派遣九天玄女松天书兵法的传说。 13、武都佛教景点:两水龙华寺、城郊普化寺、城关莲花山寺院、东江清凉寺、三河广严院、龙凤山寺、龙凤佛堂寺、琵琶寺、汉王寺、城郊邬金寺、甘泉铁佛寺等 14、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传说张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县鸡山:森林公园。山顶有观音大士、文殊、普贤三菩萨庙。 16、成县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县嘉陵江漂流:陇南唯一开展漂流活动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关公庙:纪念刘备、关公、张飞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够林坪大禹庙::纪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陇南小吃 陇南小吃花样多,比较有名的小吃有: 1、洋芋搅团:用特制的杏树、桦树、梨树、核桃树做的木槽。将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状,相当于南方的糯米糍粑。必须是甘肃武都特有的高淀粉洋芋。汤汁是武都特制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红袍花椒粉做成。 2、玉米面面鱼:将玉米面在大铁锅中搅成糊状。煮熟。用特制的勺子做出。醋辣汤汁或武都酸菜汤。 3、米皮:武都两水汉王大米,浸泡,打浆。在特制的木板笼床上蒸熟。汤汁与饺团同。可以加蒜泥。 4、面皮:小麦粉洗成面汁。用铁皮蒸盘。 5、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热祛暑的效果极佳。手擀面片。 6、豆花子酸菜面:刚刚点出的清香豆花。面条可以多样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面。荞面。玉米面。小麦面。杂面。 7、荞粉:武都特产山荞。用荞麦贞子洗面汁。煮熟。凝固。汤汁和洋芋饺团同。 8、鸡蛋面茶:武都茶叶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面粉。在特制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鸡蛋。 9、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锅中炕熟。 10、荞面叶子:荞面摊成荷叶一样薄饼。加洋芋丝、青椒丝炒吃。 11、地软耳包子:春秋季节的大地上,一种黑紫色的柔软的菌类。加上蘑菇、香菇、木耳做成的一种素食。味道特好。 12、麦仁酒:新麦去皮。煮熟。装缸。加特制酒酢发酵。清香。能上头。解暑,保健,利尿。 13、荞面、苞谷面饺团:糊状,煮熟。置于瓷盆,降温,凝固。切片与酸菜汤一起享用。解暑,易消化,健胃。 14、洋芋丝饼饼:主要由洋芋丝加适量面粉和花椒粉、细盐、老葱丝,在平底锅中煎熟。厚度1—3厘米 15、武都泡菜:特制的罐子。农历六月六的山泉水。青盐。武都花椒。调料粉。洋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豇豆等入内。特别酸的有滋味。 16、韭菜扁食:新鲜的韭菜切碎。加香椿丝。包成混沌一样。黄花菜木耳汤。素食。 17、锅盔:西和、宕昌、武都风格不同 18、豆花子:加洋芋粉汁 19、肉夹馍:在特制砂锅中煮烂的猪肉,在特制的桦树菜墩上剁细,夹进火烤馍中。早起吃一个足够上半天的能量补充。 20、烤羊肉串:用武都山羊肉烤制。 21、烤鸡肉串:用陇南山区的土鸡肉烤制。 22、烧烤香肠:农家自制的猪肉香肠,吃时在菜油中炸一下。 23、烧烤嫩玉米:阳历4月就开始了。刚刚摘下来的嫩玉米,或者带着青嫩的叶子。也有煮熟的。 24、武都臭豆腐:豆腐块加酒料,加辣椒、花椒粉腌制。吃时夹进蒸馍中,特香。 25、麻辣洋芋粉:洋芋粉是当地洋芋加工的宽粉,质量一等。加海带丝和绿色蔬菜。汤汁加花椒粉和武都安化辣椒粉。老葱也好。 26、鸡汤刀削面:鸡汤中加入黄花菜、花椒粉、老葱丝、蒜苗,刀削面是正宗山西派式。恰似银鱼翻浪花。 27、橄榄油拌洋芋:煮熟的紫皮洋芋,去皮后,在大碗中剁细,加入少量橄榄油。因为橄榄油是武都特产,价格贵,在外地这就有些奢侈了。 28、嫩玉米面饼:嫩玉米压成汁,加适量小麦面粉做成。 29、煎饼卷青椒洋芋丝:青椒炒洋芋丝。小麦面煎饼卷起来。 30、面果丸子:小麦面粉加鸡蛋加水搅成糊状。用筷子夹成小团在清油中炸熟。 32、武都酸菜汤:武都酸菜,用野生苦曲菜、木疙瘩菜、芹菜茎叶、野生银钙菜、苦戈菜腌制。发酵好时,菜脆而味酸。中药上全部属于解毒、清热、消暑类型,做汤时用清油炒一下,加老葱丝或野生韭菜花。加洋芋丝。还可以加面粉做成酸菜拌汤。
求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