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秋季,沈子善教授调任南京师范学校教育系,他的书法才华和国际影响力被重视,因此被邀请为该校中文系和美术系开设书法课程。他的学生如尉天池和冯仲华,毕业后在书坛崭露头角,他们的成就体现了沈子善教育的承前启后价值。[1]
1960年,胡小石教授在南京创立了“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沈子善与黄淬伯、丁吉甫一道积极参与,被推选为副主席。沈尹默在上海发表的《书法漫谈》、《学书丛语》和《书法的今天和明天》等文章,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新阶段。沈子善在《中国的书法和印章》一文中阐述道,中国书法与文字变迁历史紧密相连,每种字体的发展都兼具实用与艺术性,这一观点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说服力。沈子善于1969年2月病逝于南京五台山一号(南师教工宿舍),他的四十余载教学生涯,培养了众多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作为学者和书法理论家,沈子善的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2]
沈子善(1899——1969),又名六峰,祖籍江苏六合,世居南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一书香门第。曾祖与祖父有功名,做过莲幕、文官,父亲还设过塾馆。家藏经、史、于、集各类典籍与名人字画之丰厚,远近闻名。他从小耳濡目染,喜读书,爱写毛笔字。父母对他管教极严,除必读书籍背诵诗文外,每日磨墨临池要做到“日课不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