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光的轶事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王荣光1885—1922),世居永春县石鼓乡,其父金鳌是乡里厚重的长者,兄载光,高才笃学,被同乡有学之士所结交,亦是当时的名士。荣光身材高大,长面阔口,少时拜名师习武,善于骑马和拳术,喜欢和人角斗。年长些,涉及书史,最喜欢侠义小说,慢慢地就滋长了侠义性格,对所有知交者有受人欺负的,总是挺身而出,亦曾和同乡的诸多恶少搏斗,当者无不披靡,名声和威望迅增。时永春城内有健者谢渊、周东来、王协中,性格相投,便结为异姓兄弟,好打抱不平,扶持弱小,因此四人亦被称为“通城四虎”。于是,地方及邻乡青少年争附之,奉之为魁,地方官府时常注意荣光行为,还好凭借父亲和兄长的名望,有事总被营救脱身。
有一武生林福懋,凭武力横行乡里,乡人不敢忤逆,但凡有辱人的行为都被荣光挫败和抑制,便不得横行霸道,因此,心生怨恨,总想找机会置荣光于死地而后快。于是便贿赂小官小吏和对荣光有意见的富人商贾,联同一起诬告荣光绑架他人,当时正好是清朝末年,政事不稳,地方不靖,知州李树敏与协台李英,也顾虑荣光将来可能有不轨行为,就借此事,某派勇健的军吏合围诱捕,将荣光抓来投入牢狱。入狱后,荣光被打得遍体鳞伤,象这样的伤者能活着出狱的是屈指可数。恰好狱中有善医者,慕荣光威名,出手医救,荣光方才得以不死。
辛亥革命时候,福建省光复以后,永春儒林人宋渊源奉孙中山之命到闽南进行安抚,宋渊源(永春儒林人),在家乡时家乡时与荣光的父兄结交甚好,亦慕荣光,爱其勇猛,重其侠义。且有绅士郑翘松连同县里名流一起联名,宋渊源便借机设法把荣光解救出狱。时年,荣光26岁,慨然言曰:“生我者父母,再生我者宋公也”,将宋渊源视为知己,秉承宋公之志,誓以身报国。不久南北统一,宋渊源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员。宋渊源赏识荣光的才华和威望,便推荐他到南京军官学校受训,荣光遂深自韬晦,认真读书,以备将来。
民国二年(1913),荣光前往南洋游历,回归故里时,乡中少年之辈都倾慕之,前往拜访,门庭若市,怨恨荣光的人亦更加恨之,正所谓是乐极必生悲。某夜,荣光在友人家中喝醉酒后去上茅厕,时有怨家寻得时机,设勇健者伏袭荣光,荣光醉酒,不敌,身受重伤,危在旦夕。友人速派人抬荣光到医院医治。吉人有天相,恰逢英国名医马士敦游历于永春,马士敦素闻荣光侠义,慕其威名,就尽其所能地医治荣光,一个多月后痊愈。
民国三年(1914),王荣光东渡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并和同乡人余逢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来,奉孙中山令,与余逢时(永春桃城人)、萧其章(福建长汀人)由日本潜回福建,策动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余逢时、萧其章策动讨袁斗争,不料有余逢时的随从张某者(已经被北洋军阀所收买),向北洋军阀李厚基告密,余逢时、萧其章在省城福州遭北洋军阀逮捕,北洋军阀威逼利诱不成,便将余逢时、萧其章杀害。荣光因事先奉令赶赴闽南联络地方军民,幸免于难。然荣光秉余、萧之志,率闽南民军攻打泉州,未克。袁斗争停止后,荣光赴北平体育总会继续学习军事,蛰伏待机。 1917年护法战争开始。时蛰伏待机的王荣光听说粤军将援助福建,特别赶赴广东汕头,向永春人宋渊源建议,永春、南安、德化、安溪及仙游等民间持有枪械者达数千人,可以收编利用,宋渊源同意。当时闽南各地人等皆闻王荣光在永(永春)德(德化)安(安溪)南(南安)一带,颇著威名。于此,宋渊源令王荣光进入福建号召福建民军响应,同时,宋渊源考虑到荣光个性急噪,便物色了烈士赵声的弟弟赵光(江苏人)为其助手,并带王荣光、宁益生(安微人)进竭陈炯明,陈炯明和赵声算是故交,立刻准其所请,给了王荣光、赵光招抚员的名义。王荣光、赵光遂从广东带陈亮、陈春光、王珠笃等十余人间关入闽,并秘密从广东海运军械一批经福建惠安崇武港运抵永春,同时潜投南安八都山,宣示了西南政府北伐的意义以及驱李(厚基)计划。各绿林好汉,久闻王荣光之威名,遂一致拥戴,服从指挥。
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队混集起来,有一千多人,高为国(惠安人,南安八都山首领)等人欲推王荣光为首领,荣光自念赵光乃烈士赵声之弟,且曾经担任过团长,具有相当的学识,故情愿让贤退居副席。当时,对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队荣光欲称之为“福建义勇队,”赵光嫌其范围狭小,再改称为“援闽粤军第一军,”赵光任军长,荣光任副司令,名义既定,开始部署一切。 当时福建战事吃紧,大埔永定相继被粤军所占有,北洋军阀李厚基大为着忙,急忙将闽南的部队抽调到战事前方,用以增加自己的兵力。闽南德化有部队三营,分别是朱德才(湖南人)、陶质彬(湖南人)、蔡万春。李厚基将陶质彬和蔡万春两营召回,只留朱德才留驻德化,但是陶质彬本人及其部下全部是湖南人,当时南北分歧明显,陶质彬部在事前倍受北军歧视,况且奉命调走之时,陶质彬听到李厚基欲将其部调到省里,先解除全部武装,然后编作输送队的传言,于是全营官兵皆愤愤不平。当部队行军至闽南某地,全营一起哗变,胁迫陶质彬同上八都山落草,陶质彬是个庸懦之人,他到此田地,进退维谷。时荣光闻讯,只身到陶营对陶质彬进行说降,陶质彬无奈,只好服从众人之意上了八都山。陶质斌率部到八都山来降,荣光、赵光不胜欣喜,格外款待,原部属仍归陶质彬节制。
陶质彬落草八都山后,有湖南人朱建泰(朱建泰,有才华,原任福建某知县,因为侵吞巨款潜逃,被省方通缉,便亡命于八都山。赵光见其形容枯憔,衣服不整,不用之)与陶质彬因同乡人,便一见如故。朱建泰劝说陶质彬:“荣光赵光,初到,山中兵力器械弹药都缺少,恐无有作为。今公所部兵精器利,正可及时发展,况且德化朱德才全营均系湖南籍,休戚相关,若能游说结连,足可自立,何必依赖他人。”陶质彬欣喜,遂向荣光赵光倡议进攻德化,赵光说“永春阎广威从前是我的部属,说他投降不难,我的意思还是先攻取永春”。质彬连忙制止道,“不可。永春阎广威,身受李厚基大恩,兵多械利,未必就肯归降。要是他陈兵据守,该地城高池深,我军械弹缺乏,必然失败,锐气已失,德化更难图了。德化朱德才,与我是同乡,本有契约在先,此去必定手到功成”。于是荣光赵光便命陶质彬先拔队前行,自己则率八都山所部,全数下山入德化。当部队行军至德化某地,陶质彬先派朱建泰及德化人蔡石泉入城游说朱德才,朱德才全营官兵多数是湖南人,原来都和陶部一样受李厚基歧视,痛痒相关,且时局紧张,亦自恐孤城难守,态度早已软化,及等到陶质彬派人到来,遂亲自迎接。朱建泰、蔡石泉运用政治手腕,向朱德才游说,朱德才果然表示一致,便于五月十一日献城归降。 赵光荣光见陶质彬说降朱德才大喜,便联合陶朱军队,拔赴永春。赵王陶朱所部到永春,令先锋部队进行进攻,时万春寨的守护队长和排长均系湖南人,一见兵到,便竖起白旗表示投降。再令部兵沿大羽山,乘势迫攻永春城。民国七年(1918)五月十二日下午四时,陶质彬部兵攻城北环翠亭,荣光赵光部队宿营五里街梅峰书院。赵光派人持函面见阎广威,劝降。其时环翠挺有陶部之兵,且春寨、象山寨守军均降,阎广威见自己困守孤城,有意归降,便下令部属不得开枪。十三日拂晓,荣光命陶质彬和朱德才所部,大炮轰开永春城,擒拿阎广威。陶朱所部袭占永春城,并于民国七年五月十三日擒杀阎广威。阎广威被杀后,赵光与王荣光便有怨隙,因为阎广威原是赵光部下,赵光有惜意,现被杀,有如失去臂膀,故产生怨隙。
时有王荣光赵光发布檄文,遍贴大街小巷,其檄文如下:
布 告
为布告事,溯自民国肇建,政尚共和,薄海人民方期永享承平,共沾福利,不图袁世凯窥窃神器,帝制自为,负托背信,几覆民国,今袁氏虽幸覆亡,而帝制余孽李厚基,尚久踞闽省,荼毒如故,查李逆本袁氏私人,自入踞吾闽以来,始则拥护帝制,驱逐省长许世英,近复助段毁法,解散旧国会,且铲除异己,捕杀志士,悄尽民脂,诛戮无辜,吾闽人之惨遭蹂躏,久困于水火之中,而莫克拯拔者,已六载于兹矣,本司令嫉恶如仇,誓歼巨憝,此次奉命入闽,召呼各属志士,协助援闽之师,义旗一指,逆胆为寒,数日之间,收复永德,今者草泽英雄,尽归约束,士饱马腾,军威振奋,行将勇往直前,扫荡妖氛,拯我人民,奠定闽疆,此本军之职,亦吾民之所期望也,本司令久历戎行,治军素严,师行所至,秋毫无犯,凡我民众,自宜共伸天讨,事勿张皇,倘有玩法之徒,冒藉本军名义,发生越轨情事,准受害人来部指告,定即按律严惩,不稍宽贷,特此布告,咸使闻知。
援闽粤军第一军正副司令赵光王荣光
——(摘录于《闽南民军演义》,作者许锻,1938年出版于星洲)
陶朱所部袭占永春城,亦发布布告,自称援粤民军,陶质彬为总司令,朱德才为副总司令。
擒杀阎广威后,永春宣布起义,响应护法。 当王荣光赵光挂起“援闽粤军第一军”的名义,陶质彬朱德才也揭出“援粤闽军”的头衔,名义冲突,旗帜显分。陶质彬独树一帜后,遂自行委任永春县知事、德化县知事和筹饷总局长。荣光赵光驻军城外,见陶质彬如此摆布,盛为愤恨。荣光向赵光言道:“陶质彬自称总司令,擅自委任知事,设立筹饷局,目中已经全无我们,是可忍而孰不可忍,应该派人责问,看他如何答复”。营长高为国表示赞同,赵光劝告道:“现在陶朱结合,又有吴福等依附,兵力强盛,且心怀叵测,吾等不可造次。况吾辈志在响应广东陈炯明,岂可自起内杠,妨碍大局,此时不妨暂时忍耐,等待粤军入闽,然后再设法对付。”荣光道:“如此说来,难道永德二县,将完全由他操纵吗?以弟主张,须与他平分地盘,如他以为倔强,待弟引兵和这班湖南仔厮杀一场,若不胜利,然后退让,也消得满腹恨气”。赵光力持不可。正在商量间,参谋王珠笃面带喜容来报告道:“顷因敝友自安溪来书,安溪防守空虚,可以偷袭,请我迅速出兵。”言时即将原书呈上,王赵阅书后喜道:“安溪既有隙可乘,我军须捷足先登,另谋出路,何必于这些湖南人争夺这永春之地。但是不知道贵友是何等人?所言是否可靠?”王珠笃答道“这人是安溪城有名的乡绅,与我又是同姓,早已暗中联络,算是同志中人”。赵光说道“既是如此,你可以领二百人先行。”珠笃奉令率队前导,王赵亦随后出发。
且说安溪城防军,只有高义一营,闻知永春德化已经失陷,阎广威被杀,早已惶惶不安,况安溪杨汉烈及翁藤等又在长坑卓坑等处蠢蠢欲动,接连又报王赵部队将至。高义自思量兵力微薄,遂带领知事一起逃离安溪城,跑入泉州。荣光赵光不费一弹,进占安溪城,并委任周钦若为安溪县知事,陈友成为筹饷局长,休兵数日后,再进至溪口乡。王赵密令杜信忠部从河市出兵扰泉州清源山,泉州防线吃紧,北军为缩小防线将溪口守兵撤退至南安石亭,王赵部乘势推进,直到洪濑石砻。
正当闽南之事不定时,久居广东的宋渊源,认为闽事可成,便脱离陈炯明,直接到南安洪濑找王赵。荣光赵光带兵迎接,因荣光视宋渊源为知己,便绝对服从宋的安排。王赵所部的各营营长多与荣光接近,佩服荣光的为人和才能,亦均服从荣光。于是宋渊源乃将王赵所部,改称为“福建护法军”,宋渊源任总司令,王荣光为军长,赵光因阎广威事,与荣光有怨隙,又不敢背叛陈炯明,对易帜一事力争无效,乘夜遁回安溪。宋渊源在洪濑通电就职总司令。 且说许崇智率领部队二千人由安溪入永春,召呼陶质彬朱德才部队出兵攻打莆田。许崇智进攻莆田兵败后,退返永春。许自顾败军之将,声势顿失,不愿意久驻永春,便任朱建泰为县知事兼筹饷局长。朱建泰威权煊赫,除陶质彬外,无人能与之匹敌。朱建泰善于结纳,永春地方绅士尽被收拢,朱嗜好阿芙蓉(鸦片),日费数十金,穷奢极欲,消耗繁巨。而陶质彬部士兵人数有四千多人,伙食军需,全部要靠筹饷局供给,于是陶质彬令朱建泰宽筹军费,便宜行事。朱建泰大权在握,遂一意剥削永春民脂,除征收各种赋税外,大派普通捐数十万元。过月余,又有殷户特别捐的名目出现,且数额并无限定,由一班承办者设法办理,民众已经不胜其苦,偏偏朱建泰欲壑难填,未几,又别开生面,再有所谓的特别补捐之巧设。所谓的特别补捐就是认定前次特别捐,对各殷实户,间有失漏及认定数额过少者,须再追补,故由筹饷局发出一种通函,略谓“前次办理特别捐,因承办时间短促,承办人未及周咨博访,多有坐拥雄资,仅听认捐少数者,为此合理追加补捐,以昭公允……”
于是永春民众纷纷逃洋。荣光多次派遣人员谴责陶质彬与朱建泰,陶朱不但不听从,反而勾结粤军寻求帮助,更甚者是诱胁各部将,逼迫他们离开荣光归顺自己,于是闽南诸军惧怕其势力而欲服从之。并且荣光所属军队皆在最前线,士兵们多风餐露宿,比起陶质彬朱建泰部盘踞永春德化,安坐后方,升官发财,自然而然相形见绌,都愤愤不平,于是部下们都怂恿宋渊源和王荣光回驻永春。于是荣光于民国八年(1919)夏,率领部将陈亮、陈国辉、谢佐周、黄泽举、王联辉、林维善、陈春光、王澄清、李汉升自南安回永春讨伐陶质彬朱建泰,陶朱大败。陶质彬向粤军司令陈炯明求救。早在宋渊源入闽后,陈炯明害怕陶质彬朱建泰被宋收服,于己不利,乃派政务处处长徐桴藉以调查泉州政治为名,入永春说服陶质彬,陶质彬朱建泰以陈炯明势大,好作靠山,便有意归附。今向陈炯明求救,陈炯明便派大军入闽援助陶质彬。王宋部将杨持平在安溪打败陈炯明援军。时靖国军张贞应宋渊源邀请,也带兵来永春与荣光会合。荣光张贞所部于永春象山寨、万春寨等地大败陈炯明陶质彬部队。陶残部败退入德化固守。荣光料定其必会逃遁,就派各部将分兵进逼德化,而自己亲自统领王锡三等将日夜兼行,袭破德化赤水乡,击杀粤军旅长,占领赤水,断了陈炯明援军的归路,于是陈部援军溃败,荣光俘虏粤军统领朱震及其数千兵卒。荣光皆送回乡路资让其回家。
是时,王荣光之名名震闽粤,北京北洋政府闻之,顾虑福建之事棘手,若能招降王荣光,福建则无有忧虑了。于是北洋政府派人在北京寻找到当初荣光在北平体育总会的好友,携带重金,派其入福建,教授福建督军李厚基方略,让李厚基派人向荣光致意,收服之。时李厚基甚是害怕张贞(靖国军司令),并深知荣光与张贞不合,就乘机以资助荣光弹药军饷为条件,企图说服荣光出兵缴灭张贞部。荣光知道李厚基并非善良之辈,便婉言谢绝。事后,荣光对部属将领们说道:“张贞虽然和我有怨隙,但是,这是私人之事。张贞的目的也是为了福建人民能实现自治,这才是公事也。因私事而坏了公事,此种行为非我所为也。”恰如荣光此人公私分明,不待私怨者,世间少有!谁说做官皆为利?心底无私真丈夫! 永春连年战争,地方兵燹不断,民不聊生。王荣光兵进永春后,一心想用策略安抚永春兵民,于是民国九年(1920)三月,荣光在永春成立议会,选举郑家驹为县长,后由林怀瑜继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市政变革,主要内容如下:
1、开辟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
荣光认为中国政事之所以废弛、实业之所以不兴旺、将少兵寡、兵用器械日益毁坏、无业游民几懒惰之徒日益增多、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人民自治不见成效,其原因虽然复杂,但是,交通不便应当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俗语有言“要想富,先开路”),且永春、德化及南安的诗山、金淘等地皆是地处偏僻山地,道路难通,故永春德化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如在水火之间。于是民国10年(1921),荣光为了更好地发展永春,任命郑玉书为永春公路局局长,设办事处于永春。为了更好地发展永春,便派部下陈国辉(南安九都人)督办开辟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收容游民乞丐参加公路建设。
1920年建成永春城关到南安诗山的公路,此后“泉州——永春——德化”各公路线陆续建成通车,民国11年,荣光就义后,施光烈与黄汉忠(南安人)募股集资续修泉永德公路,到民国14年(1925)全线通车。有了公路,泉(州)永(春)德(化)汽车公司成立了,为泉(州)永(春)德(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同年春,荣光主政永春,对永春城关、五里街进行统一规划,进行市政建设。他下令拆除县城的城墙,在永春县城建大街(今“八二三”东路)和环城路。民国六年,五里街失火,烧毁店面34间,无人管理,街市一片狼籍。荣光主政永春时,发动本地的富裕人家和海外侨亲捐款捐资,于五里街的两侧建起二至三层高的土木结构砖柱骑楼,街道宽达9米,可以使汽车任意通行,称为大同路,俗称为“中街”,因为埔头乡民来参加建设的人比较多,又名叫“埔头街”。
荣光在阔庭巷东侧建设大菜市,吸引四乡五里及远近各县的人们来此进行交易,以至海外也来这里采购各种土特产,把南洋的“番仔话”引进到永春,时称五里街为“巴刹”。五里街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3、设工务局。民国9年(1920)8月,荣光任命施光烈为永春工务局局长,开始修建城关(州内)至五里街公路,长3公里宽5米左右。继又抽调民工修建永春城关到东关、城关到岵山、五里街到桥头埔、五里街到仁庄(今永春石鼓凤美村)四段公路,共长28公里。
4、设教育局,以余超英为教育局局长,指拨各乡公盟产充作办学经费。1921年,应荣光和永春社会各界的急切要求,美以美会创办崇德女学堂,英国长老会创办育德女学堂,时荣光帮忙征购土地,在永春金峰山上购得一段土地建设女学校舍,教会则出资兴建校舍。(The Girls’ School was opened in 1921 at the wrgent request of Magistrate ong,then of Yung chun Coasty --------摘抄《永春崇贤中学校史资料》)
王荣光就义后,民军王荣钦、林怀瑜在各界的倡议下,为纪念王恩(即王荣光,字润中),在五里街创建润中公学(原五里街忠烈祠,后被火烧毁),郑兼三任首任校长。
5、严令禁止缠足留辫;时虽然革命已久,但永春为山城,革命之潮尚未席卷,大部分永人仍缠足留辫,为使变革顺利进行,荣光从其妻子(颜氏)下手,禁止缠足,对兄长进行剪辫子,于此,此项变革得到顺利进行。
6、重视体育活动,举办永春县首届体育运动会。1920年秋,举行了全县首届学生运动会,1921年。派永春中学学生8名选手参加福建省首届学校联合运动会,并获得较好的成绩。
王荣光通过市政变革,向永春人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同时越是为永春人民做了有益的好事,使当时的永春县成为福建省的模范县之一。正是鹏山巍巍,桃水泱泱,荣光功勋,永著八闽! 在拆建公路时,有一富有的商人,因为家在路边,必须被拆建,其不愿意,边私下求见荣光,送给荣光一罐银圆(白银),想得到荣光的许可,不拆其屋。荣光笑而接纳,并对该商人说:“银圆照收,充公作为开辟公路的费用,本人代表永春人民对你捐款建公路表示感谢。但是房屋必须拆掉。因为建设公路乃是利县利民的大事,岂可因为个人利益而毁了大事。”同时命人将此事公布于众,引以为戒。时人对荣光的此作为大加赞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