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神童长大了会不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在前些年,“神童”这一词吵得很厉害。不是这里出了神童,连跳多少级。就是那里出了神童,十来岁就进入大学学习。但是这几年,这种说资明显地少了。为什么呢?人们逐渐感觉这些神童长大后并不一定神。而是很多都和常人一样,或者还不如常人。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小时神,长大后就不行。是有人刻意吹捧?还是别有其它原因?以下就个人所见说一下。 在我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当然够不上“神童”之名,但也是远近村邻都知道有这么个小孩儿。成天眼睛叽里咕噜地转。总是在想问题的样子。只是大了些患了病,吃了很多药,脑子变坏了.想记点东西都很难. 在当时比我有名得多的是同学校的一名叫夏玲的女孩.她比我长了几级.但在三、四、五、六年级她是只用了半年就读完了的。这样也使她成为当时的焦点。都说她有出息。这在农村来说是再也不能荣耀的了。但事隔多年。她早已嫁作人妇。而且因为个头小,找的夫婿也不太行(庄稼人)。如今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说这些,不知一些同龄人会不会想起以前。但事实上,她的确是很悲惨的。倒是许多一级级上去的。只有一个让人们称作是“榆木脑子”的孩子考上了上级学校。也是在村人的眼中是“出人头地”了。 我在这里只是为她感到惋惜。就她的聪明,是完全可以考上大学的。其一是因为家穷。上不起学。再就是她推动了培养她的环境。 在各种报纸都报导了少年大学生的事情。我想,“少年大学生”现象至少现在还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人说:“发展神童”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不应该让他存在,做学问是需要一级一级的,不能够逾越。这里我颇不敢苟同。为什么就不能够让“神童”继续地神。试问有谁给了他继续“神”下去的环境?事实上,每一个人所作的工作都 是在克制他、抑制他,就像新事物出现时,是会被一棒子打倒一样,认为是“异端”。这一现象可以用本位主义或“专业个人主义”来解释。 这些被人称作“神童”的孩子往往思维灵敏且怪异。这样他们便能提出一些刁专古怪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不能回答出这类问题。在“专业个人主义”的指导下,就强迫孩子不想这些问题。不问这些问题,就在地抑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样下去“神童”怎么还能再神? 很久以来,我们的教育面对的都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兼顾两头而已。兼顾的话,就不能像对待大多数学生那样的细心。这样一些差一点的学生就掉队了。而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也在大形势下变得慢慢懒惰起来。久而久之,就不可能不和常人一样。对于前面附录中提到的少年班,还有张国明的问题,下面说几句。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产物,而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人的发展是要以这样的大环境作基础的。前面说过“天才”的孩子的思维往往与大多数孩子不同。那么我们在对待他们时,还能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吗? 人们可能都能回答出:“当然不能了。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可是回头看看。又有谁是按照说的做的呢? 当前的做法就是按照固定的课本,按照固定的套路来教他们。这样,他们当然学不来了。因为这与他们的学习习惯相悖。 现如今,提倡特长教育。那么思维的古怪与敏捷算不算是一个特长呢? 从好多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天才的学生对待是与常人相同的。而且还近乎于苛刻。怎么这样说呢?1、在学习上,他们把这样的孩子与正经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室内,这样违背了常理。这些高中毕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往往是特别牢固的,所以按部就班地学起那些纯理论性的数学分析、函数论等是可以的。而这样的孩子上大学凭的是巧妙的思维与天才的记忆力。他们的聪明有余,但知识基础往往并不牢靠。如此,把他们放到一个教室里,本身就是对于天才的一种摧残。2、在生活中。孩子终归是孩子,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其它方面。但教育工作者,却强迫他们去做成年学生所做的事。这又是在违背规律。人们都知道,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事实上,天才的泯灭,就是对人类最大的惩罚。谁敢保证,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不会是他们中的一个。但事实上可能真的不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能称之为天才。 没有一个人是完人,尽管人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人人也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就像那句话“上帝从不偏爱任何一个人”。这方面有优点,其他方面自然地会存在着缺点。 这些孩子既然很聪明,为什么还要苛求他们其它方面还要不落后于常人。并且去赶过其他人呢?他不是机器。 不可能让他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事实上,机器人也有他做不到的事儿。再者说着什么急啊。还是孩子嘛!有那么一句话:孩子小,慢慢教,哪能一井挖个锹? “刚愎自用”“自控力差”“玩物丧志”“知识结构天生有缺陷”……。看看这些词句,几乎都是含有贬义的。事实上,这些词句形容他们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们的确是这样。 是不是这样就应该放弃他们,这样做的话是不是与我们所提倡的“成功教育-------让每个人都成功”相背离?他们的缺点是多多,是不是他们就没有优点? 自控力是靠培养的。不是每个人的自控力都强。这是时间的结果。等长大成熟,自然就会有。 知识结构有天生的缺陷,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都是跳跃着上来的。不然他们也不能称为神童。 知识有缺陷是可以补的,如果神童一如常人就很难再回去重来了。 玩物丧志,有的神童迷恋游戏机。或武侠小说,其实这也都很正常。这是由心理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现在的新新人类思想盛行。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挡得住诱惑。这也是一些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性接触》等和一些漫画书。可以在学生中间乃至成人中间广为传播的原因。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让他们痴迷手中的书本。这也正显示出了内心的空虚与一些东西的魅力。 归根到底,我们要创设让天才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决不是题海,更不是固定的一些模式。而应该让他们有自由,也要有轨道地发展。我们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方法。坚决不能让此类的事再度发生。 综上,“少年大学生班”要不要办。回答是肯定的。一定要办,而且要办得好。这就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让任何一个闪光点在我们面前滑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