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锦瑟、瑶琴 :锦瑟,本义是漆有织锦纹的乐器瑟,晚唐大诗人李商隐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原为《无题》,后人用诗前两字冠以《锦瑟》,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瑶琴,本义是用玉装饰的琴。但要在字面和含义上都能和上文的“锦瑟”相对,应该数宋代名将岳飞的《小重山》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二者的相对,前者是“难以解”,后者是“无处说”。

晓耕 :晨起耕作。唐颜仁郁《农家》: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寒钓 :寒江垂钓。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晚笛 :夜晚听到的笛声。宋陆游《雨中泊舟萧山县驿》: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

秋砧 :寒秋里响起的捣衣声。砧,捣衣石。唐李白《赠崔侍郎》: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松郁郁 :松林生长茂盛。魏晋左思《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竹森森 :竹子生长茂密。宋梅圣俞《细竹》:森森汉宫竹,托本异孤生。

闵损 :孔子的弟子,字子骞。世传闵损八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对幼小的子骞倍加虐待,但小子骞诚实敦厚,毫无怨言。有一年临近年关,其父驱牛车外出访友,命三子随从,闵子骞赶车,行至萧县城南一村庄,天气骤变,朔风怒号,寒风刺骨。闵子骞颤栗不已,手指冻僵将牛缰绳和鞭皆滑落于地,牛车也翻倒在雪地里。其父见状,以为闵子骞真像继母常说的那样懒惰,非常生气,拾起牛鞭,怒抽子骞,不料鞭落农绽,露出芦花,芦英纷飞。饥寒交迫的闵子骞也晕倒在雪地里,其父见此惊奇不已,待撕开闵革、闵蒙的衣服,见尽是丝絮(春秋时尚无棉花,棉衣以丝絮套做而成)后恍然大悟,始知是后妻所为,虐待前子。忙脱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子骞,急勒车返回家中,举鞭抽打后妻,并当场写下休书,要立即将后妻赶出家门。苏醒过来的小子骞却长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父亲不要赶走后母,他诚恳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听了子骞讲出的一番道理,遂罢休妻之事,继母听了子骞的话深受感动,她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成为慈母,家庭和睦。

曾参 :即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贤著称。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说:“我的儿子绝不会杀人。” 没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还能继续织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杀了人。”曾母紧张起来,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
虽然曾参以贤德著称,他母亲也很信任他,但接二连三有人说曾子杀了人的时候,慈爱的母亲也不敢再相信他了。

秦王亲击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约赵惠文王的渑池会上,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虞帝自挥琴 :虞,号“有虞氏帝舜”,是华夏民族共同始祖,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虞帝擅长音乐,曾作《南风歌》,弹五弦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献卞和尝泣玉 :《韩非子》载,楚人和氏得璞(未琢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以为是石,砍去了和氏的一条腿;成王即位,又献给成王,成王仍以为是石,又砍去了他的另一条腿;文王即位,和氏抱璞而哭。文王使人剖开了这块玉石,发现果然是希世之宝,就用它雕成一块璧,为了纪念和氏,因名和氏璧。

四知杨震固辞金 :东汉杨震担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其所举秀才。王密于夜里求见,送上十斤金子。震怒曰:“故人知君,君何以不知故人也?”密曰:“夜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