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老穆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 态度 + 方法 + 执行 ”,此话怎讲?且听老穆娓娓道来!

一、态度

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去学好语文

二、方法

八个字 + 六个能力 + 四个思维

【1】八个字

听、说、读、写、思、悟、记、练

有态度地听 有目的地说

有感情地读 有效率地写

有方向地思 有体会地悟

有条理地记 有意识地练

【2】六个能力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

【3】四个思维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主要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上

c.反命题思维

d.命题者思维

三、执行

再好的方法,也离不开执行!要想学好语文,就得将上述“ 态度与方法 ”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奏效!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自己要感兴趣,其次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

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 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升。语文学习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稳步提高!

学好语文关键做好两个方面:阅读和背诵。

坚持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做阅读理解,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做完之后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的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二是坚持课内外阅读,养成主动摘录的习惯。平时多注意收集古今中外生动、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背诵,俗话说富有诗书气自华。背诵优美的文章诗句,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也能提升语文水平。

学好语文的关键首先是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长期阅读,博览群书,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素材,体悟各种各样的 情感 ,逐步学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读得多了,时间一长,别人的也就成了你的了,那些作品的精华会慢慢渗透到你身上,逐渐融入你的血液,融入你的骨髓,融入你的灵魂。

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要勤于动笔。陶行知先生就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要长期做读书笔记,这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绝好方法;还要多练笔,把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法加以实践操作。

第三,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语段或篇章,要尽可能多背一些。

长期坚持下来,写作能力上去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跟上了,语文素养提升了,语文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优秀了。

顺便提及我的一个观点:千万别进那些所谓的语文方面的辅导班之类的地方,那是无法真正让你语文出采‘的骗人的地方。

其实很多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兴趣,对于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些习惯包括:认真书写的习惯。

眼下老师们都大声疾呼,学生书写越来越差,龙飞凤舞,难以认读,错别字比比皆是。有不少同学心里还有一种错误思想: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字写得差一点没关系。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写字要求也不以为然。其实不然,认真书写汉字,不光能帮助我们认真掌握汉字的规律和丰富的内容,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

读书动笔的习惯。

动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上动笔记笔记,把课堂学习中的思考、教师的讲解、讨论的结果随时批注在文章的相应地方;二是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多圈划,多评点,多批注,多做点卡片摘抄,多写一点心得体会

开口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很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是很重要的。“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半个小时读几首诗,读几段精彩的文章片断,能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其次,要提倡学习多读书。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才能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应该说,各种语言信息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比如,可以经常读报、剪报、评报。“读”要强调圈划:“剪”要强调选择、归类:“评”要促思,评得具体、深入、确有感受。

要习惯多练笔。

学生“怕作文”几乎是通病。而“作文”又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平时练笔是帮助克服作文“恐惧症”,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平时练笔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重在观察生活,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在比较自由、宽松的状态下写作。

总体来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言,关键在于怎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教于乐!其次,多读书,读好书,很多闲碎的书籍并不一定能带来多少知识,相反还会浪费精力!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某些美好方面,在读书的时候,领会作者的意境,在写作的时候,多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语文学习最关键的是积累。上课认真听讲,课外多作功课。

小学1-3年级大量的识字。

4-6年级,和初中阶段大量的阅读。高中阶段也要有足够的阅读量。

各个学习阶段都要配合考试作些练习。包括阅读,及写的练习,以检查是否真正理解了,是否学以致用。

没有捷径。理解,记忆,巩固,使用是万能膏药。

阅读+思考

语文最大的难点就是理解,只有多阅读,勤思考才能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好语文,其实不是很难。

首先要培养好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有了乐趣自然会不断的去学习,学习中会有更多的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能就这么个意思吧。大部分人学的不好,可能是因为觉得语文太无聊乏味了,因为要死记硬背太多东西,而且这些恰恰不是有乐趣的事情。

其次,注重方法。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古语云‘读万劵书,行万里路’为什么呢?只会读书是不行的,要从句子的意思理解中去读。这样就算表达不完整,也能知道其中的含义,多读几遍,总会慢慢记住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就要请教别人,不懂装懂只会糊弄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动力学习。什么都以为自己会了,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到。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知识是不断积累的。

 1、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2、自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3、多写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 情感 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 情感 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 情感 ,“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4、多读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5、积累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6、重感悟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7、勤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 情感 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8、精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9、有个性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