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 人无我有——统整课程如何在14组落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我是一棵树”组长的一句话引发了14组老师们的头脑风暴,没错!我们14组要在N师学院毕业的时候,设计开发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统整课程。有人肯定会说:“这个想法太疯狂!根本没时间!”组长朱娟老师的话激起了我们14组教师研发课程的兴趣与激情,她说:“ 既然花时间相聚,我们就让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这一秒的坚持,就是下一秒的奇迹。我们在N师学院拥有的是最好的资源,我们相信只要肯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

坚定了研发统整课程的想法后,5月14日14小组迎来了第四次线上见面活动会—— 统整课程如何在14组落地?

这次线上活动是14小组老师思维的碰撞,为了让我们的“碰撞”激起千层浪,组长朱娟老师为我们奉上了“一锅清醒的鸡汤”。

朱娟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在为雷斌老师制作微视频时候的经历,从她的讲述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万事开头难”的深刻含义,虽然人生会给我们设下一个又一个绊脚石,但是只要肯坚持,那么“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更高的山峰。在朱娟老师的坚持之下,她带的小团队越来越团结,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吴校布置的任务,没有辜负吴校的信任。

朱娟老师告诉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首先要端正态度,抱着 无功利的心态 去开始,在过程中学会 接纳别人的成长与暂时的不成长 ,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学会 时间管理 ,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做一件事情光有目标是不够的,一定要查找资料作为脚手架,我们放心大胆地 去做 ,毕业之时就是我们 化书为课 之日。

袁欣老师的发言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即” 证据链条的学习模式 “。简单的说就是将“证据链”融入主题课程的教学中,基于证据链设计问题导思,可以让主题学习活动的启疑、猜想、验证、推理都有理有据,在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促进知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实现知识的自然生长,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袁老师用在疫情期间阅读的国外教材为例,为我们深入的讲解了,证据链条学习模式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教师提出主题——根据主题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子主题——教师根据子主题设计融合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这就是线索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线索点串联起来证明子主题——最终利用综合任务,再将各个子主题进行整合回归主题,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同时她也明确表达了要开设一套统整课程我们就要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确立主题以及学习目标。

赵亚男老师从 儿童哲学的角度 为我们分析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儿童哲学的三个领域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她表示如果我们确立的主题是生命,就可以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这3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在她的班上是运用了绘本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赵老师还将绘本阅读的活动与主题班会进行融合,让孩子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自我生命的可贵。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在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这样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确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但是我们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可测的评价呢? ”这个疑问也是我们14组在设计统整课程的过程中要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刘文霞老师对于生命知“疫”课程进行了原课再创造,她从 为什么开展这门课程,到如何制定课程学习目标,以及后期的课程实施、实施途径、时间安排、责任落实 等方面,进行了周全的计划,她所制作的课程框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听完刘老师讲述的课程框架后,我们深知未来对于我们14小组设计的统整课程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刘老师在发言中提到的 成果展示 ,这包括教师的成果展示,学生的成果展示,还就是 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复盘? 不管怎样,迈向成功的过程就是我们寻找痛点的过程,唯有坚持才能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

罗祎老师“消毒剂”一课切实结合了当下的疫情形势,“新冠疫情”刚刚缓解,“抗击疫情”的行动仍在继续,人们开始复工复产,但仍然需要做好清洁、通风,采取定时消毒,出门佩戴口罩等措施。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观察探究,从中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从学科态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世界,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张延梅老师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考虑课程主题的确立,从她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原来“一粒玉米的世界”有如此之大,在这粒玉米的世界中包含了历史、生物、地理、数学、语文等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这真的是太有趣了!又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原来统整课程的主题不仅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还可以从微观的角度着手思考 ,我们想这样的选题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更加有趣。

王莉莉老师提到了大家都熟知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合到我们的课程活动中,思维导图作为学习与思考的一项工具,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胡楠楠老师最后为我们做了这次14组思维碰撞的梳理,她首先提出的就是:我们设计的统整课程绝对不能成为各个学科课程的大拼盘。所谓 统整课程就应该是在一个主题下的各个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一个课程体系。 课程中所涉及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是为验证目标达成所设计的。她还说道: 问题驱动的课程导向,所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能够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是可以引发学生考虑所处环境,所处条件等等一些因素,那么像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深度学习。

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呢?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寻找各个学科的共性,将其串联,在探究过程中缺少不了的就是深度思考,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应该是集合学生所有的深度思考在其中,是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有价值的社会性作品。这也是胡老师为我着重总结道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