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微: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一九一七年,十八岁的蒋碧微跟随二十二岁的徐悲鸿私奔。

蒋碧微,生于书香门第、礼教严明的旧式家族。

十三岁时便由父母做主订了亲,十八岁之前从未独自与外界接触。

那时未经世故的她,还不知道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为追寻婚恋自由,毅然选择逃婚和情郎奔向了异国他乡。

1

十年异国,有苦难言

年轻时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新奇,却看不见隐藏着的苦。

蒋碧微和徐悲鸿私奔的地点在日本。

初到东京,人地生疏,言语不通,住宿、饮食、生活习惯的不同让他们感到处处不便。

对于蒋碧微来说,更大的苦闷是精神上的。

冲动之下逃离家庭,既自责又担忧,日夜难安。

同时,她必须小心躲藏,以防被家人发现了踪迹。

徐悲鸿似乎并不懂得她此时的心境,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热爱绘画艺术的徐悲鸿,常去书店浏览书籍和绘画作品。

当时的蒋碧微对于艺术几乎是一窍不通,毫无兴趣,只好在门外枯坐等候。

一个忧心忡忡,一个沉迷绘画。两人的爱情刚开始,便出现分歧。

但是这并不影响两人继续相爱,因为还足够新鲜。

由于都没有持家经验,很快便捉襟见肘。

半年后黯然地回到上海,随后两人前往北平申请留学官费。

在蒋碧微的回忆里,北平的一年生活,只有苦闷和贫穷。

苦闷的是她听不懂地道的北京话,既没有可交谈的对象,女性朋友也少。

当时徐悲鸿的朋友几乎每天邀请他去看戏,要求朋友办事,他不好拒绝。

每次等戏散场回家已是半夜,蒋碧微只能独自等到深夜。

既得不到爱人的关心,又要忍受贫穷。

蒋碧微明白,自己选择人和路,所有的苦只能自己咽下。

直到一九一八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两人的留法之旅才正式提上日程。

在法国留学的八年里,蒋碧微学习法文,徐悲鸿研究绘画,两人游遍巴黎、瑞士、德国柏林等地,结识了许多好友。

从一九二一年开始,北平政局多变,官费时常中断。

虽然在好友的多次慷慨帮助下,两人能够得以喘息,但经济上的困难,还是给他们带来重重困境。

蒋碧微回忆道:

法国当时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留学生很难找到临时工作,尽管经过多方奔走找来了工作,但待遇菲薄也难以维持生计。

好在经朋友介绍,让徐悲鸿前往新加坡为富人画像,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

然而,让蒋碧微不满的是,徐悲鸿用赚得的薪水,买了大量的金石书画,剩余不多的费用仅让他们在巴黎苦撑了十月。

人大多数的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

徐悲鸿只好再次前往新加坡,而此时蒋碧微也已怀有一月身孕。

一九二七年,蒋碧微和徐悲鸿终于先后回到了家乡。

蒋碧微以为,与徐悲鸿在外漂泊近十年,终于苦尽甘来,却没想到将有更大的痛苦在等着她。

2

只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

在两人回国后的三年中,蒋碧微先后生下一儿一女,徐悲鸿在绘画界的名声也如日中天。

此时的徐悲鸿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可谓是事业有成,儿女环绕,家庭美满。

可就在一九三零年的一天,徐悲鸿向妻子坦白,他喜欢上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

蒋碧微顿时如遭焦雷轰顶,伤心欲绝。

见此情况,徐悲鸿向她郑重承诺不会再与女学生往来。

然而,人的情感并不容易克制,往往越克制,越想要得到。

蒋碧微发现徐悲鸿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早出晚归,她意识到他的情感渐渐不再受控。

她想要试图挽回,却没想到引发了更多的误会,隔阂也不断加深。

在徐悲鸿看来,一个是才华横溢,惺惺相惜的女学生;一个是妒火中烧,蛮横无理的妻子。

最终,徐悲鸿对妻子的诺言抛之脑后,一味地让情感泛滥,一意孤行。

在朋友宴席上,抛下妻子独自离开,随后离家出走,决绝地留下一封信说:

“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已不可能。”

没有了爱,连最后的体面都不愿维持。

在亲朋好友的多方劝阻之下,依然挽回不了徐悲鸿的心。

一九三二年,蒋碧微随徐悲鸿前往欧洲各国举办展览会,试图重归和好,可两人始终误会不断,矛盾频发,相互言语讥讽。

回国后,徐悲鸿与女学生当众举止亲密,毫无顾忌,陷入热恋的徐悲鸿似乎返老还童一般。

一次在街上买到了一对喜爱的相思鸟,立刻打电话给女学生叫她到家中一同观赏。

对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个性强势,感情激烈的蒋碧微曾对徐悲鸿说:

任何事只要事先讲明,就可以做得通,如果隐瞒,她势必反对。

所以当徐悲鸿私下为女学生争取官费留学时,蒋碧微便从中作梗。

两人关系逐渐变得水火不容。

张爱玲说:

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

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也许对于徐悲鸿来说,蒋碧微是米饭粒、血蚊子,而爱而不得的女学生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一抹纯洁无暇的白月光。

直到徐悲鸿毅然卷入政治漩涡时,蒋碧微前来劝阻,并向他表明态度:

如果他和人断绝,回归家庭,她随时欢迎;如果是被对方拒绝而不得,她永远不会接受。

徐悲鸿回道:他明白娶了蒋碧微应该满足,但觉得她遇事过于挑剔,让他无法应对。

爱时,她的蛮横无理都显得如此可爱;不爱时,她的任何一个小缺点都会是你离开的理由。

徐悲鸿曾先后两次在报纸上登过声明,与蒋碧微脱离同居关系,似乎这么做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了。

事实上,徐悲鸿并未想过要离婚。

可在蒋碧微看来,他的种种做法不仅磨灭了爱,更是对她的羞辱,从此由爱转恨,破镜再难重圆。

两人近二十八年的感情牵绊,最终于一九四五年被蒋碧微送上了法庭,宣告破裂。

3

恨不相逢未嫁时

抗战爆发后,徐悲鸿曾多次试图挽回与蒋碧薇破裂的婚姻关系,但蒋碧薇始终没有原谅他。

因为此时,另一个人走进了蒋碧薇的心里。

这个人是张道藩。

早在巴黎时,张道藩就是两人的好友。

张道藩对蒋碧微一见钟情,苦于蒋已有归属,只能将一腔爱念,暗藏心头。

他在信中写道:“我若爱她,将使我和她同陷痛苦。”

直到情感无法控制,写信向她表明心意。

蒋碧微当时爱着徐悲鸿,对张道藩仅限于友情。

后来张道藩回国,准备与法国女子结婚,还写信请蒋碧微帮忙筹寄旅费。

此时,蒋碧微对他之前的示爱消除了疑虑。

再次相见,依旧以旧友相待。

后来蒋徐两人发生情感纠葛,张道藩也会在其中劝慰。

一次,蒋碧微和徐悲鸿发生争吵,蒋怒而出走,张道藩找到了她,苦口婆心劝她回去。

可事实上,张道藩心里一直还爱恋着蒋碧微,看着她痛苦,他的内心也承受着煎熬。

直到一九三六年的冬天,张道藩终于鼓起勇气对蒋碧微说:愿意牺牲一切,和她在一起。

此时的蒋碧微是理性的,她尝过徐悲鸿背叛的苦,并不想牺牲别人的家庭来填补自己的创伤。

抗战爆发后,张道藩对蒋的关怀无微不至,将她的生活、工作和情绪都照顾地非常妥当。

国难当头,最可体现一个人的真心。

蒋碧微始终无法超脱于人性之外,自私地贪恋着别人给予的爱。

最终还是陷入了张道藩热烈如火的攻势之下,那充满爱意的信件一封封寄往蒋碧微手中。

不仅如此,他对蒋碧微的父母和儿女甚至朋友,也同样关心爱护着,尽其所能帮助他们。

真正地爱一个人,是爱屋及乌。

张道藩深爱着蒋碧微,也同样爱着她爱的人。

这恐怕就是蒋碧微被张道藩打动的真正原因吧。

从一九三七年起,两人开始相互写信,成为最亲密的灵魂伴侣。

两人十分低调,见面次数和机会并不多,许多情感几乎是通过相互写的信件来表达,信件字数超过十几万字。

蒋碧微说:“数年来,在这国难家变时期,唯有道藩每每在我苦闷彷徨时,给我最大的安慰与体贴,使我在冷酷的人世,得到无比的温暖。”

直到一九四九年,两人来到台湾,共同度过十年安逸的生活。

尝过婚姻滋味的蒋碧微,始终没有勇气和奢望重新接受一段婚姻。

十年后,蒋碧微最终离开了张道藩,写下了自己的一生与两个男人的恩怨纠葛。

4

回望蒋碧微的一生,深陷于情感,挣扎不休。

如果说,在爱情里不分对错,只看珍惜与否,那么,请好好珍惜对方。

张爱玲说:“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

倘若不想留下遗憾,那势必要在爱情里经受种种磨难。

我们既然能够享受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也要有勇气面对它最糟糕的一面。

希望我们能在看透了婚姻的本质后,依然相信爱情的可贵。

在爱人面前,懂得珍惜;在磨难面前,更加坚强。

共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