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递藏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祭侄文稿》的历史流转可追溯至元代,据元代张晏的跋文记载,它曾为宣和时期收藏,然而不幸的是,后被粗工剪去印记。在元初,鲜于枢曾持有此稿,并留下了跋文。明时,它在吴廷家中流转,随后进入了清朝的内府。内府藏品上可见诸多鉴藏印,如“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以及“宣统御览之宝”等,见证了其历来的收藏历程。在文稿的前隔水上,可见题识;背面则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人的跋文,还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人的观款。《祭侄文稿》的珍贵历史被《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著作详细记载。它还被刻入了宋朝的《博古堂》和《忠义堂》等著名的帖集,以及明代的《停云馆》、《戏鸿堂》和《玉烟堂》等丛帖中,显示出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非凡。




扩展资料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23行,234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颜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