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童年往事》:一位世界级导演镜头下的成长与乡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0

星期五言: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有一种诗意情怀,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触及心灵的那一个镜头:就像我第一次看《恋恋风尘》一周没有走出来,它像田园牧歌,像是久远的记忆中的童话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第一次看《海上花》睡着了,可是睡梦中醒来,猛然发现这部电影美得无与伦比。第一次看《最好的时光》,里面那首《rain and tears》单曲循环了一周,一个男人大老远去看爱人,两个人在一起吃碗面,然后挥手告别。这种 情感 中的诗意,让人想哭。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第一次看《好男好女》……第一次看《童年往事》……这些都是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让我刻骨铭心。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写照,他不夸张不做作,就是认认真真拍电影。

他的电影像是古老胶卷播放机放出来的一样,有一种怀旧感,有一种年代感。你能在里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能找到自己久远的故事。

台湾作家吴念真在纪录片《侯孝贤画像》中评价: 《童年往事》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国片”之一。 我的理解是吴念真在说这部电影有着“中国式 情感 表达的元素”,将中国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乡愁”与“成长”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部弥漫着浓浓乡愁的《童年往事》——

朱天文作为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编剧,谈到《童年往事》的时候,提及了电影中小男孩阿孝陪着祖母回大陆的场景。这个场景是电影前半场最感人的部分,对话不多,大量的空镜头穿插其间,却描写出了一个远离故土的老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她总是喊着回大陆,几乎每天都要朝着广东的方向走,却永远找不到回大陆的路,可是没有人愿意拆穿她的梦……

为什么这个场景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就像是电影史上无数经典的场景一样,侯孝贤将老人的思乡、孤独与飘零之感全部用尽了在那个下午。 而那个下午,那个老祖母和她最爱的孙子几乎没有对话。这就是侯孝贤空镜头的厉害之处。

在《童年往事》中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穿插着大量的空镜头。其实所谓的空镜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镜头,而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表达,它将安静的景物也用在了叙事之中。

比如电影开场,便出现了三个空镜头的画面。高雄县政府宿舍的牌子,榻榻米式的简朴客厅,父亲的小书房。这一些列的空镜头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之前的前奏一般,缓缓的长镜头中,我们能看到破旧的标牌,有岁月痕迹的椅子,还有散发着年代感的藤椅,这里没有一个人物,仅仅是景物之间的剪辑,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了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故事。

在导演讲述故事的时候, 你也会发现“空镜头”是一种叙事的气孔,将琐碎的童年记忆一个个联系起来。

在电影的29分20秒的地方 ,有一场暴雨来袭,镜头一直对着那棵大树,大树在风雨中摇曳。大约3秒钟,镜头转向阿孝的家里。

在这个镜头之前,讲述的是阿孝在学校调皮捣蛋的事情以及阿孝顽皮之后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咳血在看医生的场景。

而空镜头之后,叙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阿孝的母亲对哥哥姐姐说,父亲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太吃力了,希望哥哥不要读大学去读一个师范。而姐姐说家里已经有一个师范生了,阿忠就不用去读师范了。其实这句话也暗示着后来的情节,姐姐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因为这件事姐姐一直抱憾。

在电影的79分15秒左右 ,外面大雨磅礴,内物里阿孝在唱歌发泄苦闷,姐姐马上要出嫁了,母亲将首饰传给姐姐,并讲述自己婚后的生活。镜头一转,餐厅空无一人,只有台风在呼啸,大树也摇曳,这是离别的惆怅,又是人间的悲喜。

在电影的124分33秒 ,阿孝的母亲去世,兄妹几个都压抑着悲伤的情绪,阿孝忍不住痛哭流涕。悲伤的氛围凝重之时,镜头缓缓转移到外面,暴雨之下,那棵大树依然在风雨中摇曳。而此时这个镜头已经不是当初的全景出现,导演仅仅展示了大树的上半部分,可能在暗示虽然大树枝繁叶茂,可是跟脉(父母)已经不在。这个空镜头又展现了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说侯孝贤的这部片子,有一种浓浓的“中国味”?可能就是这些空镜头有一种朦胧的诗意,仿佛中国唐诗般的气象,就如王维的诗一般,虽不见人影,但道尽人世。中国文化中常常就有“空”的意境,王国维曾说宋词中也有“无我之境”,而侯孝贤则将这种意蕴展现在了他的电影之中,用视觉语言进行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解说。

我们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内容和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同样重要。所谓电影的形式包括剪辑、镜头运用以及节奏、色彩和配乐等等外在形式。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特色,最突出的形式特点就是固定长镜头。用这种方式讲故事,让他的电影有着深深的怀旧情绪,安静的镜头之下是对时间的追忆和缅怀。

固定镜头的运用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标志性镜头。侯孝贤导演和他风格有些类似,常常将摄像机的机位固定不动,持续拍摄一个场景,类似于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固定镜头就像是生活的重视记录者一般,更加有真实性。

在《童年往事》中大约有157个镜头,固定镜头有133个。 可见这部电影其实主要由一组组固定镜头组成。在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镜头固定在阿孝的家里,由客厅到书房,没有镜头的移动,而是一个个场景的切换。

在电影的20分12秒左右,出现了整部电影中难得的温馨安闲的场景。一家人整整齐齐,父亲和四个孩子在吃甘蔗,母亲在缝纫机边上做衣服,祖母在做纸钱。每一个镜头的转换都是固定镜头的剪辑,而镜头最后落在父亲和孩子们的身上一动不动,默默注视着,记录着这温馨的一刻。而这个场景就像是刻在了侯孝贤导演的脑海里一般,它是导演童年的温暖记忆。

电影的29分52秒处,阿孝的父亲咳血,医生来家里诊治。哥哥和弟弟们在一旁恐惧而担忧地望着,姐姐和母亲围着医生和父亲帮忙,而镜头掠过这些之后,就静静地盯着在洗漱间冲凉的阿孝。阿孝不动声色,一瓢一瓢往自己身上倒着凉水。镜头也不动声色,固定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一个孩子对于父亲病情的隐忧。或许当时的阿孝没有想这么多,可是作为长大后的导演,侯孝贤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或许镜头之中表达的就是一种忧伤吧。

像这样的固定镜头有太多太多,它以一种静止的方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进行双重的冲击,让观众在固定镜头之中,察觉时间的流逝以及那难以追回的如烟往事。

电影开场白就是侯孝贤一段自白式的讲解,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他童年的记忆,是关于父亲的,关于祖母的,关于这个家庭十几年的悲欢离合。这些往事便在娓娓道来的旁白中展开了。

电影中,全家从广东梅县到台北再到台南,一家人的不断迁徙,最后落脚在凤山这个小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里面的阿孝从一个贪玩的少年到满怀心事的青年。家人从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去世来讲述了一家子的悲欢。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阿孝的成长,看到一个孩子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姐姐出嫁,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的整个历程。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导演对自己的个人 历史 的回顾,那怀旧的情怀,浓浓的乡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过去与当下的交融,他通过讲述自己个体的体验,带着我们将目光对准生活进行深情的凝视。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圆”,电影在祖母喊着“阿哈咕”中开始,在祖母去世时戛然而止。侯孝贤将祖母的去世来界定自己童年的结束。家中三位长辈的相继离开,让他过早思考了死亡和时间,个体与永恒的关系。

其实,这是一部悲剧,因为电影结尾阿孝落榜,前途暗淡;家中的长辈们都去世,大姐远嫁,只有四个兄弟相依为命;阿孝喜欢的女孩全家搬去高雄,失去了联系……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哀愁。

而作为观众我们知道电影未讲完的故事,就是导演后来学了电影,进入影视界。1983年他独立执导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荣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让他国际上获得了声誉。几年后,他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后来的侯孝贤获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世界级的大导演。

为什么导演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将电影戛然而止,而后面那些光鲜的履历并不提及呢?笔者认为他不仅仅是在拍个人的自传,而是在记录一代人的故事。阿孝只是一个他的缩影,更是那个年代无数个“少年”的缩影。

侯孝贤导演是一个风格化极浓的导演,他那充满诗意的长镜头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故事。在这部《童年往事》中,他的表达方式极具空灵的唐诗意蕴,我们看到了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景,看到了个人与家庭,乡愁与离愁的生命悲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