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一种修养,叫少管闲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文/唯晨

生活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人将“管事”和“管闲事”混为一谈,于是一波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蠢似猪。

不要以为爱管闲事的人很少,事实上大部人都不愿意管事,却总忍不住要去管闲事。毕竟,管事要承担责任,管闲事就不需要了,最常规的操作就是凑个热闹,然后不嫌事大地说上几句不腰疼的话。

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别人的家务事是最难管的,哪怕是一家人也不方便插手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我有一个读者曾向我诉说,自己和老公离异十多年,都没有再婚,直到公公去世才办了复婚。

本以为二人的婚姻是由于遭父母反对才不得不暂时分开,却不料她接下来告诉我的是,他们离婚并不是因为公公阻扰,而是每次夫妻之间有点小分歧,公公都要站出来管闲事,管的目的是不希望儿子儿媳拌嘴闹离婚,结果管着管着就将家管散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小孩子哭闹时,家长越哄哭得越大声,两人吵架时,外人越劝吵得越凶。

人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拍球效应,想要球不继续蹦就不要追着拍,事情慢慢自会静下来。

做人,学会闭嘴比什么都重要,少管闲事,生活中自然就会少去很多闲杂之事。

《事林广记•警世格言》有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并不是说做人要冷漠,而是在教人先管好自己的事,尽量少插手别人的事。

很多时候事情的真相并不是眼睛所看到的那样。 比如寒冷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麦田里的麦苗被厚厚的雪严严实实盖住,管闲事的“爱苗人士”就要去铲雪了。

殊不知,雪盖住麦苗是在保护它们不被冻死,铲雪实属多此一举,不仅做起来劳神费力,还会让麦苗因“棉被”被掀掉而冻死。

愿意助人为乐之人不在少数,然而他们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别人为了使自己快乐,另一类是帮助别人目的是令别人快乐。

都是助人为乐,出发点不同,结果便千差万别。做人千万不要为了求心安而去多管闲事,哪怕是帮助别人,也要先坚守原则,超出自己干涉范围的事千万不要随意插手。

郑板桥在《赠君谋父子》中写道:“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智者都懂得不过多讨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专注提升自己的认知修为。

闲人才爱管闲事,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对方添堵。

人生在世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给朋友的建议最好适可而止,给亲人的关心也要留出空间。否则,“忙”到最后,往往谁都不待见。

心直口快不一定就是好事,太多事情不能说破,闲下来的时光里多读读书,多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不要一双眼睛都盯在别人身上,对方是对是错,生活自会给他评判。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做一个安静的好人,而不是聒噪的批判者。

有人说:“我们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辈子学会闭嘴。”这句话虽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的确是事实,学说话很容易,会说之后还能保持沉默却很难。

这就如同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破坏它只需要一次打破原则的放弃那般简单。

生活中不说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孤陋寡闻不知从何下口,另一种则是睿智博学深知话不可多说。

事实上这两种人皆不多见,最常见的是另外两种人,一种好为人师,只知皮毛便知乎这也教人做事,另一种不懂装懂,满嘴跑火车。

古有皇帝金口玉言,又有君子驷马难追。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都不是多多益善,说话亦是如此,再好的话说得多了也会变成耳旁风,沉默而坚定才会让出口的话语显得贵重。

闹市中妇人骂架的场景从不罕见,两人各持一词争论不休,恨不能吵个天昏地暗,优雅在她们身上丝毫不存,围观者乐个热闹,争吵者愈吵愈躁。

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事情的原由和结果,多数人观战观的不过是个生活无聊,看谁吵得凶,听哪个叫声高,一场闹剧的上演,犹如斗鸡一般。

老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撒手是小气之人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事不能太过计较,为人过于斤斤计较,难免落入俗套。

《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都不是圣人,做不来无缝之衣,无心之失可谅解,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容易迷失自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宽容和刁难亦是如此,管好自己别伸手去管别人,会让生活好过许多。

唯晨说: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

感谢您的支持,喜欢请关注唯晨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