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迎来了学术发展的春天。为了解除史学人才和史学研究青黄不接的危机,1978年,历史系邓广铭等教授就提出了关于建立唐宋史研究机构的建议。经过三年的酝酿,1981年,邓广铭、周一良、田余庆、宿白、王永兴五位教授联名提出了建立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的组织方案及工作规划。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都亲笔写信,表示大力支持。按照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本研究中心老中青三代学者,经过十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广铭先生担任中心主任长达十年之久,他在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在此十年之内,在此中心培育出许多名杰出学人,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我晚年极感欣慰的一桩事。
接着,何芳川教授、王天有教授先后担任中心的主任,对中心的发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中心创立伊始,就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学者,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自1982年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高水平的博士生27人、硕士生57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18人。本研究中心现有的11名专职研究人员,有9人都是本中心创立后培养出来的。
同时,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仅1996年以来,专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出版的学术专著21部,发表的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获国家级奖的两部,获省部级奖的3部,获北大科研成果奖的4部。
最近,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又获得了长江读书奖,王小甫的《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奖。还有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增订本)、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等,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同时,还编辑出版了五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四辑《敦煌吐鲁番研究》等。
另外,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还做了一些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如参加了150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文明之光》和100集电视教学片《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的拍摄工作等。
本中心还同国内外有关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有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数十位学者到本中心进行学术访问;本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数十人次地到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梵蒂冈等国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进行学术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
1999年6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计划,为我们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99年12月,学校领导经过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决定将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改名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全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历史学科的总体发展。从此,我们研究中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