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熙的成长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本来当初他是学游泳的,16岁高中毕业,1952年加入广州市少年游泳队,成为本市50米自由泳记录保持者。恰巧有个同学喜欢跳水,但怯于参赛,于是推荐他陪着参加,没有教练临时自学,结果游泳得了第三,跳水却获得第一。本来是偶然之举,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54年中南体工大队成立跳水队,梁伯熙被吸收进去。1955年在上海举行全国第一次跳水比赛,他就荣膺冠军。至1965年,在全国跳水比赛及第一届全运会比赛中,梁伯熙一直蝉联跳台跳板冠军。
梁伯熙坦言,那时跳水在国内刚起步,没有师资,他就凭国际泳联教材里的跳水规则自学。这种状况也有当时的大环境,由于台湾进入国际泳联,1956年大陆退出,而国际泳联规定,会员国不能跟非会员国比赛,遂把中国完全隔绝在外,要想掌握国际跳水先进技术,只能靠自己。
到1956年,广州还没有室内游泳池,尽管是在南方,一年中也会有3个月不能在室外训练,只能练体能。梁伯熙有慧心肯动脑,1957年看杂技表演,蹦蹦床的节目给他很大启发,除了头朝下外,节目的动作设计跟跳水空翻差不多。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在空地挖坑,用渔网当床,当时还没有弹簧,就到厂子里订做弹网。搞了这个,结果广东队比其它有室内游泳池的队进步还快。
1963年新兴力量国际跳水比赛中,梁伯熙获跳板跳水冠军。特点是空中姿势优美,翻腾速度快。
1969年成立国家跳水队,梁伯熙成为创队第一任教练,1981年起任总教练。也正在这一年,培养出第一个世界冠军,当年4个项目,中国就包揽3个第一。在梁伯熙执教下,先后培养出陈肖霞、童辉、李宏平、史美琴、李艺花、谭良德等世界跳水名将。80年代初,香港报纸就称他为“中国跳水之父”。1978年和1981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同年起任中国游泳协会副主席。为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第一任中国理事。 1986年,由于家庭的原因,梁伯熙举家移民加拿大,次年任温哥华跳水队教练。他开始加盟时,该跳水俱乐部水平中等,在他调教下,名列加国前茅。由于此后这支运动队进步神速,3年后加国家跳水队中一半以上队员来自该俱乐部,梁伯熙也很自然地成为加拿大国家跳水队总教练,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担任过两个国家跳水队总教练的人。
仅近3年,在梁伯熙精心培育下,已向美高校跳水队输送6名学生,都获得全额奖学金。其中一个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本人既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又为母校增光,有种荣誉感。
由梁伯熙培训的加国运动员中,有出类拔萃的,如来自北温的哈德莉(BlytheHartley),12岁到温哥华跳水俱乐部时还不会跳水,只练过一年体操,2001年成为世界锦标赛冠军。
梁伯熙说在他的加拿大学生中,大多只把跳水当成体育锻炼,而不是竞技。正是通过这种俱乐部性质的训练,相互建立人际关系,也学习怎样交友,为走向社会进行准备。这些洋学生以后走向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律师,也有的成为医生。
与加拿大乒乓球运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温哥华参与跳水的华人却不多,而跳水与乒乓球一样在大陆都是强项。对此梁伯熙解释说,跳水运动的强度和难度都要比乒乓球大,参加培训的费用也高,一般家庭难以负担,而富裕家庭又舍不得让孩子吃那份苦。 2008年5月下旬,四川跳水队抵达温哥华。由于大地震的影响,为确保运动员安全,以成都为基地的四川跳水队一度停止训练。这次访温,该队参加了5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卑诗省夏季跳水比赛(BCSummerProvincials)。
这次四川跳水队之所以能够成行,目前生活工作在温哥华的原中国国家跳水队总教练梁伯熙起了主要作用。虽然离开总教练岗位已多年,但他一直关注国内跳水运动的发展,对尖子运动员的成绩与突出表现如数家珍。梁伯熙认为,四川跳水运动队历史悠久,一向颇具实力,在全国跳水界当在前5名之列。四川大地震迫使正常的跳水训练中断,梁伯熙说当时他了解到训练场地时常受到余震干扰,也为四川队担忧。这次能协助四川队来温哥华,恢复一定程度的训练,为随之而来的奥运会练兵备战,使他感到欣慰,也算是对灾区人民的一种支援。
四川跳水队抵温后,梁伯熙不但全程关照,还通过媒体鼓励公众届时前往比赛场馆观战,为来自地震灾区的青年运动员加油打气。平常队员进行训练时,梁伯熙也进行观摩,及时提出中肯意见。他高度评价这次参赛的4个四川运动员有杰出表现,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008年8月,梁伯熙将前往香港,在当地无线电视评述京奥跳水。对今届奥运跳水赛事,梁伯熙对中国队寄予厚望,认为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整体上对中国队有利,但对运动员压力较大,要有所调适。
郭晶晶、田亮等的教练都是梁伯熙的学生,所以梁先生对中国跳水状况知根知底。他说目前8个项目中国都占有优势,但由于竞争激烈,还有临场发挥因素,能拿下6个就属不易。
现在加国跳水对中国形成强劲挑战,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5月墨西哥系列赛后就坦承,加国跳水神童哈德莉板台兼顾,是潜在对手之一。 由于有在海外从事教练工作的经验,使梁伯熙获得比较中加体育的新角度,再加上他到世界各地参赛,更把握世界体育发展潮流,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提出对中国体育体制的反思。
梁伯熙认为,就体育而言,加中国不同,中国是举国体制,国家大包大揽,从伙食医疗、集体宿舍,到交通开支。运动员职业化,每天训练至少8个小时,不怎么学习。而加拿大是业余队,运动员基本自费,国家是不大管的,运动员训练不耽误学习。梁伯熙现身说法,他现在执教的学生,下午2点半放学,3点半来俱乐部训练3个小时。
对于中国现有体育模式,梁伯熙说应历史地看待。50-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还非常落后,许多国家还不认识中国,当时中国也拿不出什么东西,体育遂变成扩大影响的途径,像乒乓外交等就是如此。那时中国尽管贫穷,但还是拨款培养体育尖子,检验成绩的硬指标就是拿世界冠军。从领导到百姓都乐见升国旗奏国歌。梁伯熙表示,这种“扬我国威”激情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牺牲大多数尤其青少年的健康,专业训练基地有很大很漂亮的游泳池,但一般人不能去;国家体育经费都用在专业队上,分到一般学校很少,学校运动场地也很可怜,几千学生没有象样球场。虽然尖子队员摘金夺银,但全民体质上不去,跟欧美没法比,与韩日比也差得远,近视、肥胖、发育不良比率偏高。
梁伯熙特别援引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名言,认为讲得很好,可惜没有贯彻。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经济获长足发展,已没必要靠体育说事,中国早晚要走加国路子,京奥后会有明显改变,经费给专业队不会那么多了,但会向学校倾斜,向全民体育靠拢。。
从事过多年专业体育的梁伯熙认为,体育队虽出成绩,但大部分不容乐观,冠军只有一个,但下面从几个到数千队员陪练,把青少年最好年华都交给体育,全天候封闭在训练中心,与社会隔绝,走上社会甚至无所适从,以后转行都不好改。教练员需求量毕竟有限,以前吃大锅饭统一分配还比较好办,现在许多部门都不好进了,又不能让国家一辈子养着,因此从专业角度讲,体育深度改革势在必行。 梁伯熙这个名字,可能大部分顺德人都不太清楚,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顺德人,他还曾经作为新中国跳水队的总教练,也培养出我国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之后,这位中国跳水的功勋教练去了加拿大,在那里又开创了事业的第二春,当时梁先生也是较早出去执教的中国教练之一。
此后,随着国门大开,中外体育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优秀教练出去执教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那些优势项目上,例如体操、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一些中国教练为所在国的这些项目,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童辉被称为澳大利亚跳水之父、郎平将美国女排重新带入强队行列、陈文将率领曾经籍籍无名的英格兰跳水队征战北京奥运……这个单子还可以拉的很长很长。
参加奥运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同样也是每个教练员的梦想,当这些“海外教头”身披他国的队服“杀回”北京的时候,该是怎样一种心情?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异国他乡,这些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奥运梦,苦苦打拼,现在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比赛,参加奥运,他们应该是骄傲的。记得有一位在韩国执教羽毛球的中国教练曾说过,无论代表那个国家比赛,对祖国的感情都毋庸置疑。这大概就是那些“海外教头”的心声吧。
当有一天,不论是在鸟巢、还是在水立方,不论是在上海还是青岛,如果有一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带领着一支外国队伍进场时,请观众起立,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些“海外教头”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竞技体育的层面,他们的每个成功都是中国人的成功,都是中国体育的成功。他们值得我们去尊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