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明朝期间泉州二十八都半岭回龙现是何地?南安市东田镇姓李的居住地在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3-09
国洋李氏 国洋李氏素归李唐皇室,为大郑孝王亮公后裔,莅闽始祖为亮公七世孙李诲。莅鼎始祖谱牒可查的首推国洋鉴公,白琳德公,凤桐云公,均为杉洋诲公七世孙。三公于宋景德甲辰年(公元1004年)由长溪赤岸移徙而至,迄今有1001年,历43世(鉴公起38世)。家谱记载:莅鼎子孙在宋时颇见仕宦,刑部尚书、州府太守、通判、五品朝奉有之。明朝嘉靖年间族人英勇抗倭,捍卫家园、殊死搏斗,谱写了不畏强暴的正气歌。清康乾以后,族人迎来大力发展好时机。大家安居乐业,尤重举学读书,隆师课业,建书楼、办私熟,让族人明理开智,图强致仕。二百年间约百余人学而有成。考取庠生、监生、贡生者26名,举人2名。为官五、六、七品皆有人在。因兴学成果显著而累获表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共鼎平县委所在地区域的国洋村,又成为游击队和赤卫队经常活动的基点村,刘英、粟裕、叶飞等率领红军在国洋村活动,开展支红、扩红,村里有十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有3位青年为革命英勇捐躯。村里的古井群、古枫群、古书楼、古祠堂和古墓,成为见证历史的宝贵遗物,目前古祠堂和古墓已经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考古证据确凿,赢得福鼎市境内李氏同仁的认可,属于最先莅鼎李氏家族。近几年来沙埕支系和点头埕基里支系通过辛苦寻祖,最终归向杉洋李氏,在福鼎市纳入国洋李氏行列。国洋李氏目前有人口2000余人。其名行24世起为:延光文如学克大乃永传昌明奕世启后承先。分别居住在国洋古村、佳洋乡、前岐镇、沙埕镇、点头镇和市区,也有迁居宁德、厦门、福州、江西、浙江、上海、河南、台湾、香港、美国等。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5人,副科级1人。研究生3名,大学生、大专生50余名,中专生、高中生100余名。
2、章峰李氏 章峰李氏与国洋李氏系出一源,同为杉洋诲公后裔,是诲公11世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莅鼎,一世祖为耀公。肇居地在管洋镇章峰村。元末明初,山贼焚劫杀掠,几临灭族之灾,幸祖妣郑儒人遗腹子篪公继承香火。惟此劫致历史资料荡然无存,初次修谱已是乾隆年间。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族谱委托制谱先生行事,加上地域偏远、交通困难、消息闭塞未能觅得本宗始祖,而误接上杭县火德公门下。后裔贤孙丹生、启斌、永海诸君千辛万苦,终于寻到本宗始祖杉洋诲公,为正本清源立下大功。章峰李氏发展的几百年间曾经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监生、庠生、太学生和贡生。授五、六、七、八品衔皆有人在。其字行为:耀道谔玉正大光明孝得若篪善伯宗如有国廷凤其自开朝中俊启承永缵芳传逸才超嵇阮。已传33世。分别居住在章峰、唐阳、叠石、点头、沙埕、市区、霞浦和宁德、福州、泉州、浙江杭州、泰顺、南京、台湾。目前人口据统计达5000余人,副处级以上4人,正科级7人,副科级15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80余人。
3、埕基里、南广、澳里李氏 埕基里、南广、澳里李氏一世祖百六公、百七公和百八公于宋绍熙2年(公元1191年)徙居福鼎。据家谱所载,先祖可郎公居浙江处州壁芝墩。埕基里一世祖百六公和南广一世祖百七公,携澳里一世祖百八公一同由福州移徙长溪赤岸,后再入迁福鼎。当时百七公先居秦川罗浮岭。后于元至正年间,七世祖齐三公迁居磻溪镇南广村,百六公徙居点头镇陇乾埕基里村,百八公于1272年徙居点头镇陇乾澳里村。三公在谱牒中痕迹为孪生兄弟,属上杭李火德胞弟土德公后裔,即闽越江王李元祥支系。近年通过多方考证,特别是南广李氏代表和澳里李氏代表在国洋村李传快和李声国帮助下,通过亲自到古田杉洋诲公居住地和上杭火德公居住地实地考察以后,统一看法是制谱先生误接祖嗣之举,最终确认自己的祖先是古田杉洋诲公的后裔。从时间生物学考证中,还明确了三公的关系为同宗叔伯弟兄,而不是原先谱牒所载的孪生同胞兄弟。南广字行为:百千万亿兆福齐曾御吉利恺怍个柏均有日故正士廷光大国道学启良家善宗应毓德。南广李氏分别居住在南广村、白琳镇和市区。澳里李氏分别居住澳里村、点头镇、白琳镇、市区和浙江温州,福州等地。目前南广李氏后裔人口1000余人,副科级1人,中专生数人。澳里李氏后裔1100余,正科级2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12人。
4、管阳大山李氏 谱牒记载:一世祖应机公自宋南渡后随父由浙江处州府缙云迁居长溪赤岸上洋。另有从龙溪迁赤岸和灵溪迁赤岸两说。依据历史迁徙时段分析,宋南渡后属于原来闽地北迁氏族成分见多,而在处州一带活动的李氏家族以诲公兄弟比率居高。且莅鼎可能在元末某个年间。即应机公移徙长溪廿四都,今鼎邑十七都姚洋半岭居焉。传至福荣、福贵公时迁葫芦岭,缘满公徙松树洋,至贞公时乃迁居大山。名行为:运会光明日广思济俊英忠贞贤自孝奕载颂升平。分别居住管阳镇、大山、市区和浙江泰顺和瑞安水头。人口1200余人,科级6人,留学生2人,大学生(含大专生)16人。
5、角头鼻李氏 前岐角头鼻李氏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都湖头里,太祖为南溪公。二世祖上定公时闽边倭乱民无定居,遂于明季万历(约1623年)年间携三子不惮千里徙居浙江平邑北港,三世祖耀公移居金乡镇。至四世祖维凤公时(约1743年)又迁徙至福建福鼎县前岐镇采澳薛桥头七斗岗村。其后胞弟维信亦迁居角头鼻村。字行:上如耀孟维玉大亦晋孝友忠信克振兴昌。分别居住七斗岗村、角头鼻村、前岐镇、市区和浙江苍南的金乡、灵溪等地。目前大学生(含大专生)10人。虽无仕宦,却克勤克俭,睦邻友邦。
6、排(培)头李氏 原籍安溪长泰里镇抚乡。据谱牒所载:始祖翁公谥德斋妣陈氏,为人谦和,自守乡邦推重,叹老而无嗣难以继承,乃求武荣李氏之儿养为己子。养子朴斋公展孝思以承,养成之禋祀,怀首丘生身之李姓而不从翁之李。天从人愿世代绵延支派番昌,至五世功福公时衍派颇众。七世孙仕享公字旋亮,即我迁培始祖于清康熙戊午年(1678年)由原籍移平邑石头岭,再迁卅六都中峰。及二世祖淑宝公始至培头金山头遂定厥居焉。同时又有七世孙仕享之堂兄弟仕恩及九世孙志星、志高二公先后移徙来本里三斗等地。八世孙朝荣、朝选徙老鸦潭,其裔孙转徙溪底六斗坑,各派皆为功福公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朴斋公原姓之李,一世祖李广孙,籍在光州固始,于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定居武荣(即南安市)芙蓉乡(今梅山镇)。虽然居住地在安溪境内,却不属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裔。有关史料表明泉州府李氏,旧谱记载大多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始祖为李君怀,可是有些李氏族谱早已把先祖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祥,和汀州的大唐历代皇帝比,还是差了许多,于是这一带的李氏家族,也纷纷放弃自己世系,合流于李火德。如此一来造成了世系大乱,唐末的李君怀变成了几百年后南宋李火德的十代孙。福鼎市排头李氏的情况大致与之相同,其错误因素复杂,深究意义不大,但可以肯定确为李氏子孙。其字行为:功进大云长光延宾义知新若敏求轶思铭景简靖迪先猷。分别居住在排头、库口、贯岭、市区和浙江苍南等地。目前排头李氏人口2000余人,如同角头鼻李氏一般,虽无仕宦,却克勤克俭,睦邻友邦。
7、贯岭汪洋李氏 谱牒记载:原籍泉州府安溪慎益乡,后迁居莆田。清顺治年间,族叔鹏举公仕浙江处州郡守。莅鼎肇基祖忌公(名号生卒俱失,依其忌辰命名)往叔任所,鹏举叔赠赆仪而归。路温平黄坛口遭遇青潭山寇贼劫掠,仅保全其身,他乡孤客迷途摸索寓平邑五岱山品度日,后娶妣洪氏。洪氏妊娠七月,忌公抱恙易簧,洪氏为存生计而转醮廖子盛公。至怀孕周期生文选公,文选公七岁时子盛公又故。洪氏七年间累遭夫丧。为报廖姓养育之情,文选公兼祧两姓,情尽义终,两造神灵,李廖合祠合谱始于斯矣。分析汪洋李氏家谱,可据先祖仅祖叔鹏举为最,正如谱牒记载:年代久远,谱牒曾未细祥,以闽谱考之,安溪县慎益乡湖头之分派世次未详,讵敢妄引?则以忌公为始祖。但认君达为清溪始祖表明,所属应是固始支系,与排头李氏的关系,有待日后探询。其名行:世德留孝悌法祖上丕前勤俭还谦逊遗箴愿勉旃。目前汪洋李氏人口1300余人。副处级3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3人,研究生2人。
8、店下官林李氏 店下官林李氏原籍永春县官林。永春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由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8年),开基祖名祖友。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世系研究和族人拜访故居李氏同仁,较为肯定的认识属于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裔。其官林始祖为祖友公派下,十三世奕增公自官林迁徙于福鼎沙埕镇,在鼎邑已衍10世孙。其名行为(11世起至26世):维汝奕曾克缵世德笃学懋修嘉祚永锡。27世至42世续颁名行为:仁亲宝善习礼明诗钦崇儒训介尔纯禧。分别居住在店下、沙埕镇、市区和浙江马站等地。目前人口850人。正科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19人,中专生4人。
9、茗洋李氏 原籍闽南泉州府安溪县湖头里。一世祖文凤公号文贵字瑞闽,曾经移徙南安县二十八都半岭回龙居。生明正德己卯(1519年)年,卒万历己亥(1599年)年。二世祖明义公生于嘉靖庚戌(1550年)年,卒天启庚申(1620年)年。明义公于万历癸卯年(1603年)肇迁福宁州十九都茗洋村,二百余年间流离迁徙不一,迄士弼公卜居茗洋,遂蕃盛焉。茗洋李氏属于闽南的哪一支系,谱牒中未明示,尚待考证。名行为:(一世至十世)文化天观士世元永日锡(十一世起)仪绍孔盛步上大廷丕钦乃祖邦国维荣。分别居住在茗洋村、贯岭镇、市区、福州、宁德和浙江苍南县灵溪镇、桥墩镇、五岱村和平阳县等地。目前人口800余人,副师级2人、正处级2人、副处级3人、副科级3人。研究生1人、大学生20人。
10、武洋李氏 原籍福建福清海口北宅(经考证实际为高山北宅村)。肇基祖桂盛公于前明改玉之会(崇祯年间),为避寇匪锋刃,辞尘嚣而适彼乐土,伯仲偕行于鼎邑沙埕镇,见其关隘险峻土厚水深风俗茂美忘归而卜居焉。历两世转徙流离,三世俊生公昆季等乃迁二都武洋聚族并居。距祖遥远,未与祖家来往,谱志阙如。高曾考妣之名讳遂失其传焉。迁鼎邑十世,虽无仕宦,颇习诗书,正宜造谱牒以书往事诸般来兹。支系谁属尚未明白。在其家谱中见载的《李氏历代世系总考》也仅言及福清北宅始祖为宜隐,且存在误将莅闽诸李氏乱串一通,其中还错把自己归入苗裔之属,若要澄清史实需要时间来佐证。其名行从二十世起列:开鸿彦圣世赓登云振宗继祖长茂永昌。从四十世起:新枝焕发立德为本存仁守信行善承远泽。分别居住在武洋、新路头、照兰、市区、厦门和浙江苍南、平阳、玉环等地。
11、畲族李氏 始祖,原为西突厥沙陀部落首领,名叫朱邪赤心。唐时,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封赐为李姓,号李国昌,世袭为晋王。其儿子李克用,孙李存勗五代时逮有后唐王朝,是为庄宗,南唐李升、后主李煜皆其后。南唐王朝覆灭后,其裔孙李保朱举六男,其三子李火德携子,于宋初逃难入闽,居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和丰朗两村,为入闽始祖。其十一世孙李君达,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由稔田迁徙泉州安溪县湖头。元至正13年(1353年)为避倭寇侵扰,其十六世孙李廷玉,自湖头迁徙至福州汤岭,畲族同胞相救,后纳为女婿,妻名蓝色艳。元至正23年(1363年),李廷玉由福州汤岭迁霞邑四都雁落洋,其裔与畲胞雷、蓝、钟结为姻亲,从畲俗、操畲语。明正德八年(1513年),李廷玉六世孙莅鼎始祖万十三朗由雁落洋迁居福鼎白岩村,生儿六人,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礼房派衍店下巽城樟岚、后壁垄、沿州祠堂基、前岐下坑、安仁管基、三娘坑。乐房派衍桐山深垄、管阳乾头、刘山。射房派衍浙江泰顺玉塔、昌基及霞浦龙门殿等地。御房派衍叠石茭阳、王海、店下鹧鸪岩。数房派衍平阳大麻洋牛角湾、浙江苍南水头状元里、五亩田头、鼎邑佳阳乡的大路、横坑、前岐镇的桥亭乌溪、熊岭岭头。人口1990年统计877户3586人,以10%人口增长率计算,至2005年为3620人。厅级1人,正处级3人,副科级以上11人。
12、管阳长社李氏 据载,长社李氏祖先居住安溪湖头漈内尾园溪仔。莅闽世祖为漳州李氏,先莅漳州后徙安溪湖头。一世祖大选公(生明万历22年,卒清顺治16年)于明万历年间携妣钱氏移徙浙江平阳北纲王湾居焉。第三世时春公迁居鼎邑管阳长社村。谱牒未列字行。分别居住长社、管阳、白琳和市区,目前人口110余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2人。
13、王西宅李氏 原籍泉州府安溪龙观里湖头大西坑,后徙焦溪,一世祖白须公。至六世祖仁伯公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迁徙浙江平阳四十都竹园居焉。两年后迁廿五都北澳。至其房公于乾隆丙戌年(1612年)迁徙鼎邑二十都,至今239年。虽无仕宦,亦勤俭耕读。字行:白明顺义圣仁福景世其如为成孝第发祖上丕前勤俭还谦逊遗箴愿勉旃。分别居住王西宅、前岐镇和市区。目前人口189人。大学生2人,师范生4人。
14、平阳青街李氏 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八都吕洋。一世祖稽公于清顺治年间与胞兄当稽、堂弟奉稽三人自闽地迁徙到浙江温州平邑五十一都周澳居住,为肇基始祖。远祖谁属尚未明确。名行(旧)星明荣坦汉应以时言行孚信克昌可知(新)承先启后丕振家声。十一世李月忠、李思忠兄弟于1942年莅鼎。李月忠衍裔儿孙13人,李思忠衍裔8人。分别居住福鼎市、宁德市。副处级1人,副科级1人,博士生1人、大学生2人。
15、秦屿后岐、亭下、寒碧、康湖李氏 原籍漳州,清康熙年间徙居鼎邑秦屿康湖村后岐。一世祖绣公生康熙壬戌年(1682年),迄今300多年传人12代。分别居住在秦屿、市区、福州等地。未取字行。人口 余人。秦屿街尾亭下李氏据说原籍也在漳州,人口300余人。寒碧李氏据说也是原籍漳州迁来,人口86人。其字行皆未取,居住在秦屿、市区和福州。康湖李氏原籍福建兴化,上祖未详。莅鼎开基祖子谟公生康熙壬戌年六月(1682年)卒乾隆壬申年(1752年)。据回忆开基祖李子谟公在康熙年间莅鼎,择居秦屿康湖村。名行:子春有廷志金景慕斯广懋德瑞启隆光尊亲笃敬执礼雅传家孝友亦代克昌。(卅四世起)思惠迪吉远见荣芳慈怀秉性良善为根。分别居住秦屿、白琳、市区和福州。人口100余人。正处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9人,中专生10人。
16、江西南平李氏 莅鼎一世祖容廷公字明远讳家望,生于清乾隆九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原籍江西南丰县馆前乡,其江西可稽的始祖为承灿公。副处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6人。
17、南镇李氏 原籍在四川金堂。一世祖肇永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徙至福建永春和平里卜居。莅鼎始祖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徙鼎邑沙埕南镇村。字行:汉子思启仲于世迪可(十三世至二十世再编)。二十一世起为:延功懋德乃佑咸绥孝友传家政诗书毓俊贤。分别居住在沙埕镇、南镇村、市区和宁德市、福州。正处级1人,副科级以上10人,大学生12人、高中生20人。
18、山西阳城李氏 原籍山西阳城县。莅鼎一世祖李世华于1949年随南下服务团到达福鼎,后在福鼎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衍裔11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2人。
19、山东寿光、青岛李氏 原籍山东寿光县。莅鼎一世祖李敦于1949年随华东野战军28军南下解放福州,后转为福建公安队驻扎闽侯,后转罗源,1958年莅鼎后迄今47年。衍育儿孙11人。副科级1人,高中生3人。青岛李氏原籍山东青岛,莅鼎开基祖为李锡贵。1949年随解放军28军83师到达福建,1952年调福鼎工作。衍裔4人。正科级1人。
福鼎市李氏在既往的年代曾经为国家赢得风光,为氏族争得荣誉。据新编《福鼎市志》载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福鼎市为国捐躯的1652名烈士当中,就有100名李姓烈士。解放后荣获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的有12人,荣获全省荣誉称号的有6人,他们有的是企业精英,有的是技术能手,有的是专家,有的是教授,有的膺选人大代表、有的荣膺政协委员。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为民族做奉献,不断为我李氏宗族获得荣耀,不愧是我们李氏子孙学习的榜样。
第2个回答  2010-03-09
现南安翔云乡(明、清为南安县二十八都,小部分属二十七都)
与南安仑苍镇和安溪相邻

李姓的话,集中在
盖凤——新厝、下庵、三乡、对面、芹菜坪、牛寨——〖陈、黄、花、卢、李、方、蔡〗
彭溪——楼仔后、新村、崎头、柿脚、尾寮、田当、打垄、后洋、长箱——〖洪、陈、李、林、杨、柯、蔡、黄〗

具体有无个别之后再迁徙,这个就得问以上盖凤和彭溪的村委会问问,打114就可以搞定

这20分真是不容易啊,,哈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