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什么很多都“短命”?

世界已经从大众品牌时代,进入到了小众品牌时代。

第1个回答  2020-04-13
一、企业家求变和暴富思想根深蒂固一、企业家求变和暴富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人善变”这是不争的事实,好像变化越快说明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越强,第一时间捕捉机会能力越强,变化越快说明企业的老板越精明越能干。这就造就了企业的战略只是写在纸上,实施后才发现原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专家连续深夜奋战的五年战略,在几个月的时间被老板一个个新“机遇”发现后荡然无存,找不到丝毫踪影。也难怪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叫苦连天,狂练快速学习能力,没准今天的房地产主业明天就要转入导弹研发制造领域。“中国人善变”这是不争的事实,好像变化越快说明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越强,第一时间捕捉机会能力越强,变化越快说明企业的老板越精明越能干。这就造就了企业的战略只是写在纸上,实施后才发现原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专家连续深夜奋战的五年战略,在几个月的时间被老板一个个新“机遇”发现后荡然无存,找不到丝毫踪影。也难怪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叫苦连天,狂练快速学习能力,没准今天的房地产主业明天就要转入导弹研发制造领域。20082008年初跟一个老板聊天,自诩在二级市场挣疯了。因为其公司的战略是我帮他梳理的,我就问他五年战略中的同业多元化产业拓展进行得怎样?他回答我说:早就不做了,现在整个公司几千人还没有我一个人点几下鼠标挣钱多呢,那个战略暂时缓一缓,把钱都放在炒股上了。等到年初跟一个老板聊天,自诩在二级市场挣疯了。因为其公司的战略是我帮他梳理的,我就问他五年战略中的同业多元化产业拓展进行得怎样?他回答我说:早就不做了,现在整个公司几千人还没有我一个人点几下鼠标挣钱多呢,那个战略暂时缓一缓,把钱都放在炒股上了。等到20082008年底,听说赔了个底朝天,所谓的五年战略也自然因为资金问题无限期搁浅。这不是个案,在中国的企业家中非常普遍,值得我们深思。年底,听说赔了个底朝天,所谓的五年战略也自然因为资金问题无限期搁浅。这不是个案,在中国的企业家中非常普遍,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数具有暴富心态,往往把企业的资产看成是自己的资产,把企业的利润看做是自己的利润,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公司之上。但企业利润毕竟还是归属于企业的,不能随便就划归个人的,总是不能做到“落袋为安”,所以聪明的中国企业家想尽各种办法进行资产转移,或者在做得有点规模的时候到处寻求被并购,当然最后一招就是企业清算了。我想朱新礼董事长应该比较赞同我的这个观点,要不能怎么会抛出“企业应该当儿养当猪卖”的高论呢?原来我们都被朱董事长忽悠了,还以为喝汇源果汁让他们挣钱是为了养儿子,结果是他们挣钱后把儿子当猪卖了。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数具有暴富心态,往往把企业的资产看成是自己的资产,把企业的利润看做是自己的利润,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公司之上。但企业利润毕竟还是归属于企业的,不能随便就划归个人的,总是不能做到“落袋为安”,所以聪明的中国企业家想尽各种办法进行资产转移,或者在做得有点规模的时候到处寻求被并购,当然最后一招就是企业清算了。我想朱新礼董事长应该比较赞同我的这个观点,要不能怎么会抛出“企业应该当儿养当猪卖”的高论呢?原来我们都被朱董事长忽悠了,还以为喝汇源果汁让他们挣钱是为了养儿子,结果是他们挣钱后把儿子当猪卖了。
二、企业家做大不做强做专理念作祟二、企业家做大不做强做专理念作祟
很多人在听到某个企业家的时候就会关注:他的企业产值有多大?员工有多少?是不是大集团公司?中国人好面子,所以就一门心思把企业做大,不做到很多人在听到某个企业家的时候就会关注:他的企业产值有多大?员工有多少?是不是大集团公司?中国人好面子,所以就一门心思把企业做大,不做到1010亿、亿、100100亿不罢休,不行就进行产业扩张,实在不行就兼并其它企业,再不行就子公司分拆,一个子公司拆成亿不罢休,不行就进行产业扩张,实在不行就兼并其它企业,再不行就子公司分拆,一个子公司拆成1010个个88个孙公司,这样就为成立集团公司做好了铺垫。于是乎名片上原来的董事长台头太小气,怎么也要弄个董事局主席、集团公司总裁之类等名头才够大气。前段时间去一个县级市考察,一条小道旁边树立的牌子基本都是个孙公司,这样就为成立集团公司做好了铺垫。于是乎名片上原来的董事长台头太小气,怎么也要弄个董事局主席、集团公司总裁之类等名头才够大气。前段时间去一个县级市考察,一条小道旁边树立的牌子基本都是XXXXXXXX集团公司,我咋看咋不像,就连看似不到集团公司,我咋看咋不像,就连看似不到2020亩方圆面积的企业也是个集团公司,看看里面的布局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作坊。也难怪中国的董事局主席不值钱。亩方圆面积的企业也是个集团公司,看看里面的布局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作坊。也难怪中国的董事局主席不值钱。
中国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草根起家,最怕别人说自己是“土包子”、“暴发户”,比如原来做厕所用具的怕别人称为“厕所大王”,于是就朝多元化发展,哪个行业热门就朝哪进军。所以就出现无数的房地产新秀、新能源大亨等。这种理念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自己熟知的领域投入人力财力精力不够,把自己原有的优势逐渐拱手让人。这样的企业是做大了,但没有一个做强、做专的,等到发现新领域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打拼时,回头看看原来的阵地正一步步被人吞食,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待很多企业家的宿命就只有破产了。中国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草根起家,最怕别人说自己是“土包子”、“暴发户”,比如原来做厕所用具的怕别人称为“厕所大王”,于是就朝多元化发展,哪个行业热门就朝哪进军。所以就出现无数的房地产新秀、新能源大亨等。这种理念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自己熟知的领域投入人力财力精力不够,把自己原有的优势逐渐拱手让人。这样的企业是做大了,但没有一个做强、做专的,等到发现新领域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打拼时,回头看看原来的阵地正一步步被人吞食,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待很多企业家的宿命就只有破产了。
第2个回答  2020-04-13

个人感觉我国民营企业太过“短命”的原因,主要还是在经营者本人,如果经营者有大的格局,那就能走长远,但是太多的经营者眼光太过短浅,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宿命。

第3个回答  2020-04-13
中国的民营企业出现”短命”的原因
1.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般都是个人企业老板一人独揽大权,属于一言党,很多计划创新并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在用人这方面,很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一般民营企业都是任人唯亲,像一些特别有才能的人就会被埋没了。
2.自身企业资金不够雄厚,当遇到经济气候大变化的时候,民营企业很难渡过大江大浪。
3.民营企业的发展目标很难长远,目标都是短期目标,所以工作也只是当下的工作,并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计划,也容易背离消费群体
第4个回答  2020-04-13
因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民营企业一旦违反规律被自然淘汰就不可避免。家族式管理体制以及国家政策体制极大限制企业发展;传统文化的保守限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有小富既安、不思进取心理;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见识短与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就加快民营企业的“短命”。
第5个回答  2020-04-13

现在民企创业,很多都是追求短期的效益,而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然后这样的创业多半也是模仿别人成功的脚步,很少有自己的独特的点子,假如说这个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很快就倒了,几乎没有什么逆境求生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