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个人面临的家庭教育困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度过了初为人父的生涩,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快乐,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烦恼和困惑也不断涌现,如何让孩子增强、喜欢学习、成长快乐,这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只能被动应付,随波逐流,效果可想而知。为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孩子教育问题,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概括的梳理。

为人父母,既要上班挣钱,在外受苦、受气、受累,回到家,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但是进到家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角色,洗衣、做饭、操持家务、人情往来···又开始了新的连轴转,还要陪伴孩子、辅导功课,如果碰到没完没了的手工、冗长而又复杂的作业,孩子又不配合,那简直是一种折磨。这种情况下,人的状态很难切换过来,短期内我们能靠意志坚持,但是白天劳累,回家辛苦,长期积累就会变成痛苦,冲击每个人的意志,只需要一次能说服自己的契机,比如孩子哭的很伤心、出差不在家,就会有了突破口,并逐渐降低对自己和对孩子的要求,以至于变成有限的管或者放任自流。这不是推脱责任,是现实困境造成的。这个困境导致的后果也很明显:

1. 变得懒惰。爱给自己找借口,到家,前天有朋友应酬,昨天加班晚,今天整理家务累,最近太累了,什么也不想干,怎么省事怎么来,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看电视看电视,想玩手机玩手机,只要孩子不闯祸,能完成作业,老师不找上门万事大吉,能力培养什么的,等过段时间再说。

2. 缺乏耐心。对孩子提出的复杂性要求,找理由推脱,以前用纸箱给孩子做了一个恐龙,孩子很喜欢,破损以后扔掉了,后来孩子还想让再做,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因为孩子的不配合或者达到预期,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也没有耐心的去引导。喜欢用命令式的语气约束孩子,虽然初期简单有效,但长期有害。

3. 压力转嫁。当工作不顺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自觉的会拿孩子出气,因为一点小问题或者孩子稍微有点出格,比如不服从自己,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弄脏衣服、地面,就会引发雷霆大怒。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肩上担子越来越重,更是捉襟见肘。随着孩子年岁增长,眼界视野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需求和要求增多,实现起来越来越难,引导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问题:

1. 频繁的催促。要么因为赶时间,要么不耐烦孩子的各种要求,频繁催促孩子,没有静心做好孩子习惯培养。比如晚上孩子晚上睡觉,我们简单洗漱就钻被窝了,孩子呢,磨磨蹭蹭地洗脚,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还要讲故事,把我们耐心消磨殆尽,一嗓子吼过去,你能不能快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 粗暴的拒绝。 对孩子提出的奇怪问题,一开始还很有兴趣回答,随着问题的越来越难回答,选择了沉默甚至拒绝回答。对孩子提出的吃糖等不合理要求直接拒绝完事,不注重引导。

3. 缺乏细致观察。 孩子每天情绪如何,有什么变化,进门什么样子,最近喜欢什么,想些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梦,都没有细细的去体味和思考。

4. 被迫隔代教育。 迫于时间、精力压力,让让祖辈带孩子,老人溺爱孩子,传统观念影响大,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方法。

社会的进步,对人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网络,见识少,学的知识也少,强调的更多的是学历,当前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快,强调的更多的是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多种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力、实践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这就首先对身为父母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情况是,很多能力我们可能都不具备,很多知识我们都没有接触,如何在这种现有能力和现实要求的剪刀差下,做好孩子的辅导和培养,极其考验我们。

1. 对孩子要求高。 知道看到别家的孩子都那么的优秀,随之也提高了自家孩子的标准,自己可以不优秀,但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学习要学得好,才艺要学一点,特长也要学一点,孩子的负担在不断的加重,也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单纯的目光也变的复杂起来。

2. 没有学习方向。 当前的社会,孩子教育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我们主动或被动的都在学习各种知识,但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育儿、教育知识满天飞,各种教育理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完全相悖,挑来选去,哪个都能套到孩子身上,但哪个也不完全适合,究竟该听谁的,该何去何从,让人茫然不知所措,索性不听也不看,跟着感觉走吧。

3. 榜样树立不起来。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做到自律,要求孩子做到的,并没有首先做到。没有深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打动孩子,感染孩子,而往往变成了各种口头教育和要求,把言传身教变成了言传说教,把以身作则变成了以人作则。

对长远的不确定限制了我们的主动,尽管我们都知道,孩子教育非常重要,错误的方式对孩子是有害的,但往往由于看不到最终的效果,而投入都是实实在在的,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考验着我们能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

1. 缺乏目标。 究竟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我们很多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比如更加优秀,能力强、素质高或者比我强等大众化的概念,并没有弄清自己究竟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 缺乏计划。 不经常规划生活,想到什么做什么,即使制定了计划,也多是短期计划,很难从孩子的成长历程做一些长远的谋划。有了计划,也会因为孩子兴趣不高、外界因素干扰、条件限制等,不能被很好执行,比如我们为督促孩子学习,给孩子作了日常表现表和孩子喜欢的印章,但一直没有执行。

3. 缺乏坚持。 原本设想的好好的,今天让孩子干什么,明天让孩子干什么,但是一旦遇到孩子不配合、外部因素影响的时候,我们容易改变计划,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

梳理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想从主观上找到问题根源,接下来将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去改正,提高自身,真正胜任父母的角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