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临床观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11
李华伟1 马丙祥1 封玉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河南郑州450000;2宁波市康复医院 浙江宁波 315020)
摘要:目的 观察头皮针治疗脑性瘫痪(脑瘫)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同时合并语言障碍的患儿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皮针,对照组不予头皮针治疗;两组均给予言语训练、基础治疗(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理疗),疗程为12周。疗程结束评估患儿语言障碍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语言障碍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42%;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在1~3岁年龄段脑瘫患儿中语言障碍总有效率为80.00%,较3~6岁年龄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对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于脑瘫语言障碍的矫治年龄,3岁以内疗效好,因此早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李华伟
关键词: 脑性瘫痪;语言障碍;临床研究;头皮针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国内资料[2]显示脑性瘫痪患儿中约有80%左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语言障碍直接影响患儿的认知发育和今后的学习与社交。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简便的治疗脑瘫语言障碍的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有重要意义。我科应用头皮针治疗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小儿脑病诊疗康复中心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病人,诊断为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患儿。男37例,女24例;年龄1~3岁40例,3~6岁21例。
1.2 诊断标准
1.2.1 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通过的脑瘫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1]。
1.2.2 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RRC版)汉语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法)和构音障碍评定法[3]。
1.3 入选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并合并有语言障碍者;
(2)年龄在1岁~6岁之间;
(3)患儿家长知情,同意配合进行临床观察;
(4)听力正常或轻度听力障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耳听力反应阈值≤50dB;
(5)智力筛查正常或轻度智力障碍,DST智力筛查≥60分。
1.3.2 排除病例标准
(1)与本病相似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排除伴有心、肝、肾等主要脏器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儿;
(3)合并有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4)有构音、发音器官器质性疾病者;
(5)有严重听力、视力、智力障碍,癫痫发作频繁者;听力排除标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耳听力反应阈值>50dB;DST智力筛查排除标准:分值<60分者。
1.4研究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脑性瘫痪语言障碍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两组间平行对照,和组内前后对照。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
头皮针治疗取穴: 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说话点、百会、言语1区、言语2区、言语3区、运动区为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疗程12周。
1.5.2对照组:不予头皮针治疗。
1.5.3基础治疗:推拿按摩,运动疗法每日2次,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疗程12周;语言训练: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疗程12周;理疗据患儿运动障碍、肌力、肌张力情况选用痉挛肌、肌兴奋、中药熏蒸等项目,每日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疗程12周。
1.6 观察指标
1.6.1疗效性指标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RRC版)汉语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法)和构音障碍评定法。
1.6.2疗效判定标准
1.6.2.1 语言发育迟缓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评定标准:
(1)显效: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理解能力提高两个阶段,语言表达能力改善。
(2)有效: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理解能力提高一个阶段,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改善。
(3)无效:语言发育迟缓改善不明显。
1.6.2.2 构音障碍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评定标准
(1)显效:异常构音纠正≥50%,构音器官运动明显改善构音障碍、流涎消失,构音器官运动速度明显增快、运动范围扩大,言语清晰度提高。
(2)有效:异常构音纠正<50%,构音障碍、流涎减轻,构音器官运动功能有所改善。
(3)无效:异常构音以及构音运动改善不明显。
1.7统计分析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
2.结果
2.1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
表1 两组患儿经S-S评定结果[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4(12.90%)
20(64.52%)
7(22.58%)
24(77.42%)
对照组
2(6.67%)
17(56.67%)
11(36.67%)
19(63.33%)
对两组的总疗效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 2 =4.667,P =0.031(双侧),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2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表2疗效与年龄的关系(n)
年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1~3岁
20
3
14
3
~6岁
11
1
6
4
合计
31
4
20
7
对两年龄段的疗效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 2 =7.091,P =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1~3岁年龄段疗效优于3岁以上。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从症状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脑性瘫痪并发语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能言,轻者构音不清,语音语调异常,重者不能成句说话,甚至完全失语,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的“语迟”、“口软”、“口硬”等范畴。本病多属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脑窍失充所致。头皮针具有醒脑开窍、行气化痰、填精益髓、养阴活血、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等作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亦阐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了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百会),下在风府。”说明髓汇集而成脑,头部为“精明之府”,因而选择头部俞穴,针刺头针治疗脑的病变,可调达诸阳,输布气血,通利清窍之功。
根据近代神经机制研究及脑功能研究,认为脑瘫语言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伤及“语言中枢”,同时听力、视力信息的输入系统和舌等口语的构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头皮针的取穴中亦有相应的脑功能区:四神针在头顶部,相应与大脑前主动脉主干投影区,故可改善大脑前动脉血液循环、兴奋皮质感觉区的功能。智三针应于大脑额叶皮层,额叶是情感智力所在,可提高智力。颞三针从解剖学上看,颞骨较之其他头骨最薄,其骨缝最密集,现代研究发现,头部脑穴针灸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因而接近骨缝处的头穴针灸效应更佳。且此处神经血管极为丰富,对针灸等刺激较为敏感。颞三针位于头侧部,为颞叶皮质投射区域,又靠近中央前回、后回,而颞叶与学习记忆语言关系密切,因而颞三针对语言有重要作用。这些穴位,可改善脑的血供、脑功能、脑“语言中枢”,从而改善语言障碍的症状。
本研究经12周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共31例患儿,其中显效4例,占12.9%,有效20例,占64.52%,无效7例,占22.58%,显效和有效共计24例,总有效率为77.42%。,共30例患儿,其中显效2例,占6.667%,有效17例,占56.67%,无效11例,占36.67%,显效和有效共计19例,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对语言障碍均有改善作用,经统计学分析,认为头皮治疗脑瘫语言障碍疗效优于对照组(P<O.05)。
头皮针组31例患儿,其中1~3岁患儿共20例,显效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0%,3~6岁组患儿11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63.6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1~3岁患儿疗效较好。此结果与张全明、靳瑞[4]研究结果一致。因而对于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应尽早进行,3岁以内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脑损伤的初期,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的语言恢复至关重要。
头皮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对治疗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疗效确切,但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以及消除家长、患儿的心理障碍、同时改变患儿的语言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