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在,非常不容易。 这个议题由三部分组成。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在。

诚实是不伪装,它是面对自己内在的基底条件。这个议题里诚实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在,如果失去了诚实作为基础,对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坦诚,谈这个议题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个词是面对,与之相反的是忽视,逃避。我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很多痛点往往是不敢直面。只有给到自己足够的关怀和勇气,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够有直面的态度和习惯。

第三个词是自己的内在,这是面对的对象。 这个议题的反面,是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在。那么为什么不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在呢?原因或许有很多。

对应这三个关键词。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1. 放下对抗

放下对抗也就是说要接纳发生的事情,而不要迷失在好坏的判断里,我们通常称这种态度为不对抗。接纳意味着其实我们可能不喜欢现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也会承认这件事情的确发生了,并且放下事情不如所愿的执念。

我们怎样才会发现自己在对抗呢?比如心烦意乱,身体紧绷,迷失在担忧或反刍思维里,过度工作或者过度进食,生气烦躁或者麻木,这些都是我们试图对抗不愉快体验的方式。生活中的痛苦比如丧失,担忧,心碎,艰苦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对抗往往只会让痛苦变得更加强烈。还有一种常见的对抗方式,就是否认。我们希望如果我们不去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消失。当我们回避或压抑痛苦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我们就看不清这些想法和情绪,也就不能用关怀来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只有诚实的面对,才能够通过看见那些我们感觉到的东西,然后才能够有治愈发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明知第二天有一场很重要的考试,需要好好休息,大晚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其实这是与失眠对抗,这种对抗不能让你平和和安眠。还有就是当你想要抓住很多沙子在手里的时候,你抓的越紧,流失的沙子也就越多,这也就是说对抗的负面作用。

对抗的反面是接纳和放松。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越是放松的时候你发挥的就越好,自我感觉就越满意。后来我读到《搞定》里的一句话,“ 你发挥能量的能力与你的放松能力成正比 ”,觉得作者真是太有智慧了。还有一个我亲身的案例就是,当年我儿子参加标枪比赛的经历。学校运动会有标枪项目,之前孩子从来没有拿过标枪,他在专业老师的短期指导下训练之后参加了比赛。据说前两次都不甚理想,因为比较紧张,心里想着要扔远,反而是不够放松,不是犯规就是不理想,然后最后一投的时候,儿子跟我说当时就想着我就放空大脑放松去做,不管结果,反而因最后一投而得了名次。对于我们的内心,其实也是一样的,当我们面对自己各种情绪的时候,放下对抗这种心态,接纳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或许是勇敢直面的第一步。先看见并接纳,才会有改变的发生。

2.关于羞愧感

羞愧感可能大家都有体验,它是一种觉得自己在本质上出了问题的感受,而这种问题让我们不被接纳,不受喜爱。强烈的羞愧感会让我们自卑,自闭,不敢行动。

最初,我分不清羞愧感和内疚的区别,后来,通过书籍,学习到了原来两者本质上就不同。内疚往往是你为自己的某个行为感到糟糕,而羞愧感是对自我的感觉很糟糕。通俗的说,内疚是指“我做了某件糟糕的事情”,羞愧感是指“我是个糟糕的人”。某种程度上,内疚其实可以是一种建设性的情绪,而羞愧感却没有建设性,它会使我们寸步难行,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

羞愧感是一种自我怀疑,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于童年,当我们还很弱小的时候被过多的否定而产生的。比如“我是有缺陷的”,“我是无能的”,“我是个失败者”,“我不值得被爱”等等,

这些负面核心信念,之所以所以那么顽固,是因为我们不敢真正的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核心信念,那么这些信念就会让我们的羞愧感得以延续。只要我们坦诚的面对自己的这些负面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就会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我们每个个体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不能简单的把自己贴上标签,有价值,无价值,可爱或不可爱,其实作为人,生而为人,我们拥有很多的层面,所以我们要有开放的觉知去拥抱我们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摆脱羞愧感而获得自由。

自我关怀是应对羞愧感的最有效的解药,我们可以善意的对待我们的错误,记住任何的感受都不是你一个人特有的。还有就是我们在6.0时许多伙伴在做的能量文朗读等,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强化我们对自我地深层次地接纳和喜爱。

3.自我关怀与慈爱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不必对自己那么严苛。

    小时候,父母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我的性格中也逐渐形成了严谨,强执行力,喜欢解决问题的性格,追求完美,常常会陷入自责。随着年岁的增加和不断地学习,发现面对自己地内心,更需要的是自我关怀,而不是拧巴地去接受。通过自我关怀,我们会成为自己内在地盟友,而非敌人。通过自我关怀,我们更客观更慈爱地看待自己,当我们处于充满爱意和联结的临在状态,我们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而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世间行走,经由与外界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最终回归到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才有向内求的说法。

非常喜欢古波斯著名诗人和神秘主义者鲁米的诗,尤其喜欢这一句,我把它作为结尾:

敲你自己那扇内在的门,不要敲别的门。 河水深及你的膝盖,但你却老想喝他人水袋里的一口水。

愿我们都能通过诚实地面对自己地内在,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