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很对,但是你的表达方式让我不舒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我见过很多聪明人,他们思维敏锐,逻辑性很强,当他们开口说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言语非常有见解,甚至深邃而独特。经常会让你暗暗佩服。但是当他们说到你时,你反而会觉得不舒服,你会觉得他说的似乎都对,都在理。自己也无法反驳,但自己就是不愿意接受,感觉特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你的攻击性”。

生活中总能遇到这样一类人,无论他们怎么掩饰面色,怎么和蔼。你都能嗅到他们身上的火药味儿。即使他们在很客观的讨论问题,你也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这种情绪你们无法去谈论他,但是又无法忽视它。

这时候你的情绪也会被他唤起,你会觉得很反感甚至愤怒。这样借助于你情绪的被唤醒,你 们之间便产生了某种共鸣。

在你们的沟通中说了什么只是一种形式,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互相传递攻击性,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才重要。你们表面上是在探讨问题,实际上却是在各自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维护自己的尊严。想抢到正确的制高点,以捍卫自己内心仅存的土地。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明明在跟一个人讨论问题,却总感觉不在一个维度上,因为情绪卡在那里暗流涌动。



之所以会有这种涌动,是因为沟通者并不是真心想沟通而是想证明自己。

我在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经常参加关于心理学的聚会。有一次在一个聚会上,朋友 A和B展开了几句很有情绪的对话。我先是在心里默默的嘲笑了其中一位,然后又根据“你看不惯我的其实是你正在做的”理论,嘲笑了自己一把。

A:我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他经常这样自谦。)

B:我是一名心理学老师。(他真的在中学教心理学。)

A:我们都把自己称为心理学爱好者,你却把自己称为心理学老师,你就是想显得比我们高级呗……

B: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师。

A:我觉得你这就是在阻抗,一点儿都没有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你在这里阻抗”是心理师们常开的玩笑。当心理遇到挫败的时候,会把问题归因于来访者,而这是心理咨询的大忌,所以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开玩笑,但是当这位心理师很认真的说出这句话时,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我很想批判他,但是我忍住了,我觉得一个心理师怎么可以如此幼稚,无知和固执。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攻击性?然后我又察觉了自己的想法,我又开始嘲笑自己:你嘲笑他,不正是你也在对他做他正在做的事情吗?

是的,我也常常跟人争论,也常常失败,然后也会以看不惯,鄙视,否定,狡辩,不屑等方式来完成攻击。我常常觉得对方有问题,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问题,虽然我没说出“你这是阻抗”这样的话来。但我想到的和这句话没有什么两样。

我和 A同学一样,比起说什么来?

更想在沟通中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一旦证明失败了,攻击性就会出来。

以前在接受心理训练的时候,有过一个“你为什么想成为心理师”的动机训练?我曾经很鄙视那种为了“看起来很有智慧”而去做咨询的人。但是经过自我反思,我发现我也是这样的人,为了显示我是对的,我知道很多我掌握了真理,我明白潜意识的动力。所以我要通过各种对他人的野蛮分析,传播真理来让人们对我有一种我拨开了笼罩在他们脑海中云雾的佩服感,我把价值感建立在证明我是对的,我是睿智的这一基础上。当人们没有主动这么表扬我的时候,我就要主动出击,主动去发现别人的错误,主动给他们指出来,并且我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来指出他们的错误。有些人会很佩服我,若有所思的认同了我。从而强化了我的形象,有的人却不配合我,则让我很生气。那么多人认同我你凭什么 不 认同我肯定是你有问题。

而且当争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为了维护自己是“对的”地位常常会展开第二波攻势,拼命的证明对方是错的。

你这么做 哪儿哪儿 不好,你的观点和思想 哪 哪儿有问题,你做的 这件事错的 多离谱以及有多不值得,我会利用我庞大的知识体系和 “ 杀盗非杀人 ” 。强大逻辑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或双方陷入僵局。



察觉是一种很好的 修行 方式,当我开始察觉自己内心的活动时,便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攻击性。

我用了很久的时间去成人这样的事实:我是一个逻辑良好,很有攻击性的人。

我也用了很久的时间。承认了另外一个事实:还好我有觉察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这让我不至于陷入极端。

攻击性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建议展现自己的价值,但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至少要证明对方是错的。但不能证明对方是错的时候,至少自己要在心理上这么觉得。攻击性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心理游戏来让自己产生优越感的。

然而对方到底是怎样的我全然不知,他人表现出来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我观察到的他人的表现更难以让我确认是不是他真实的自己,我用自己的经验和体系给他人贴上了对或错的标签。过早的得出结论,只能说明我当时是一个很肤浅的心理师。

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就说明他内心并不确认这样的自己。所以攻击性也是用来防御自己不好的方式,是保护自己的方式,不能攻击就意味着糟糕的自己要出来的。为了避免体验到糟糕的自己,他就会自己先出击,或者为了避免自己被否定。要先用攻击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真的很棒 !



因此要完成良好的沟通,必须先检查自己内在是否有攻击的冲动。是否有想证明自己是很棒的冲动。

在我们和陌生人,朋友,同事,恋人,亲人等关系里,我们要与他们对话,必须要先建立链接这样才可能和他们有好的交流,而建立链接首先要有平等与尊重的态度。

带有隐藏攻击性话语的沟通只会让对方陷入防御和反击的状态中,以至于不去思考你说的内容,只有先建立好关系,对方才可能把你的话听进去。

而让对方听到甚至听见自己的话,从而采取或至少考虑自己的意见,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第一,觉察

你可以观察自己沟通的冲动,问问自己此刻我想要什么,此刻我是想证明自己还是想说服他。是更想了解他,还是想有段和谐的关系,觉察到不同的动机,会让你对沟通有不一样的反应。

觉察发生在沟通之前,但是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接下来将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完成沟通。

我现当我夹杂着想证明自己优越感的想法去沟通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到拒绝,这种拒绝会让我自己很不爽。更想进一步的解释清楚,但是当我为了表达关心而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虽然也常会遭到拒绝,但我却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到不爽。因为我的出发点只是希望对方好。

第二,倾听

这似乎是最简单的词汇,每个心理师在学习之初都会强行进行倾听训练,但是后来却渐渐忘记了这个词儿。这绝对不是心理师专属的词汇,它属于每一段关系中的每个人。在和别人相处时,我们更倾向于表达,急于发泄自己的倾诉欲。却很难 按耐 住自己去听听对方到底说了什么。

即使你想说服对方,你也得先去倾听,倾听才能理解,理解才能交流,交流才能说服对方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可以倾听并真正理解对方的基础上的。

单纯的要求对方,你要理解我只会让对方感受到攻击性,而想排斥你,让你更沮丧。

第三,尊重。

尊重就是不搞个人英雄主义,承认对方和我一样厉害。虽然一个人可能 很 博学,但其理论的正确程度却未必比得上菜市场的王老二。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道南岛的无数博学之士的化学题。:“ A由b转化而来。b在沸水中生成c,c在空气中氧化成d,d有臭鸡蛋的气味,请问 abcd 分别是什么?”答对的居然是菜市场上的王老二:A B C D分别是鸡,鸡蛋,熟鸡蛋和臭鸡蛋。你看,真理可能就掌握在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学问的人手里。

尊重就是放下对“我是对的”,“我是唯一”的执着。是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甚至气向对方学习他的可取之处,尊重也是放下高傲的姿态,认为在人格和感情面前我们是全然平等的,并且我愿意保持谦卑的姿态来让你感到舒适。

第四,好奇。

这是我后来学会的,是自己很开心的方式,去好奇每个人世界里发生了什么。

先把自己的观点和支持的真理放到一边儿,去好奇对面的这个人。

他为什么要这样?发生了什么?不是分析,仅仅是好奇,像一个小孩子看着偌大的世界一样,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而新鲜感消退之后,他的内心会涌出敬畏之感。

而好奇的前提就是明确我什么都不知道,正如牛顿的遗言:“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是为十道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欣喜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为探明的真理之海。”



心态传达出来的就是非语言的沟通,情感链接的建立也是由非语言的沟通完成的。只有非语言的链接做好了,语言的沟通功能才可以实现。这时说服对方也没有那么难,

总之,先链接后沟通。

这都建立在让自己的心胸更宽广的基础上,重新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感觉到自我价值的方法,而不是继续采用有攻击性的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