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长大后这4种缺陷就越明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有不少家庭正处于这样的状况中,那就是父亲负责出门赚钱养家,而且是一年到头很少有时间回来看望老婆孩子。这就导致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妈妈的陪伴,对于父爱是怎样的,这些孩子只是模模糊糊认识一些基本的,很难体会到父亲的陪伴。

像这样的丧偶式 育儿 ,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会产生难以弥补的伤害,这也让我想起了李玫瑾教授曾经的一句话:“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不仅难以管教,长大后这几种缺陷就越明显。”

1、难管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关心周边的孩子,那些不听话很叛逆的孩子们,往往原生家庭环境不完整,要么缺少父亲的陪伴,要么是缺少母亲的陪伴,又或者是父母出远门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总有一种爱是缺席的,而如今缺少父爱的孩子占比更高。 缺少父爱的孩子,不仅难以管教,长大了也会变得叛逆,不愿意与父亲交流等等。

2、孩子的婚姻观念受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于异性的认知是父母开始的,儿子在潜移默化中将母亲作为异性榜样,将来寻求伴侣时,会在无意中以母亲作为参考,挑选比母亲更优秀的异性,女儿也是如此,会把父亲当作偶像。

如果一个家庭有女儿,并且长期缺少父亲的陪伴,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观念,对于择偶对象缺乏榜样,容易让女儿在婚姻中吃亏。

3、性格不够自信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能够继承父亲勇猛阳刚的气质,做事果断有自信 。但是长期缺少父爱,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现缺陷,最直接体现的就是不够自信。

比如学习举办某些家长活动,有些体能类型的活动,妈妈上场并不占优势,所以这时候需要爸爸出场,并且拿下好成绩,也会给孩子留下一个榜样,孩子会更加自信,反之,孩子长期缺少这些不起眼的榜样,也容易变得自卑。

4、长大后社交能力差

家长们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在过节时都会带上孩子一起走访亲朋好友的家,并且嘱咐孩子要与人问好。其实这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学会去尊重他们,也在无形之中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如何去与人打交道。

但是缺乏父亲陪伴这样的“丧偶式 育儿 ”,妈妈往往会觉得孩子缺少父亲的培养,所以会对孩子十分疼爱,不舍得让孩子受苦,让孩子活在没有危机感的“舒适区”里。

而长期活在舒适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与人打交道时不会换位思考,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在社交能力上表现比较差。

虽然以目前大多数家庭的环境来看,爸爸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来源是没错,没有时间去陪伴孩子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如今 科技 发达的时代,陪伴孩子也变得多样化起来,经过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能够借助智能手机,与孩子通个视频,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不仅增加亲子间的感情,也能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只要自己想要陪伴孩子,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与孩子沟通,不论是什么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彼此的感情共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