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整天抱怨、大发雷霆的母亲,到底能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女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甘地夫人曾说:“教育好一个女孩,就是教育好一个群体”。这句话可谓是千真万确。

关于养育女孩,母亲的核心作用不容怀疑。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 母亲是女儿最亲近和信赖的人,是女儿的模仿对象。从远古时代起,对95%的女孩来说,同性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

想象一下,一个整天抱怨他人的妈妈,很难养出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一个在开车时候不断按喇叭催促前面司机,不断大骂对方开车太慢的妈妈,很难养育出一个遇事冷静、不焦虑的女孩;一个对人冷酷无情,不愿伸出援手帮助小孩或者老人的妈妈,很难养育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孩。

话说那日我乘坐高铁,在车厢里几个小时的时间,见证了几家不同孩子的精神面貌。不同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孩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真的很大。

在车厢里,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六、七岁的女儿。从她们聊天中,我猜想两家人大概是亲戚。

其中一个女孩子还算乖巧,另一个女孩子则不然。只见她一会儿生气撒泼,一会儿大声和另一个女孩子吵架争执,口出狂言。

她大声嚷嚷着,说这个食品是她妈妈买的,那个零食是她妈妈买的,指责另一个女孩妈妈什么东西都不买,都是花我们家的钱。又说这个东西你不能动,那个东西你不能动,动了你就得赔我一千万云云。

作为旁人,我默默在旁边观察她们:当这个女孩子说出这些让另一家人尴尬的话的时候,她的妈妈没有一点要阻止她的意思,任由这个女儿说这样无理的、伤害别人自尊的话。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母亲,大概在不避讳女儿的情况下,经常说一些斤斤计较、小家子气的话。否则,这个女儿怎么会说出上述那些不符合她年龄和认知的话呢?

另外,当这个女孩犯一点点小错的时候,这位操着江浙一带口音的妈妈大声地臭骂自己的女儿,不留一点情面,整个车厢的人,都能听到她尖酸刻薄的叫骂声。

从言谈中知道她们经济条件还不错,但妈妈和孩子的举止都很粗俗而没有礼貌。 这个女孩子长得很肥胖,把自己周围搞的一片狼藉,一看就是一个在生活饮食上毫无节制、不讲条理的孩子。

一路上看她们的“表演”,我心里在想,这个女孩子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孩子,和她妈妈的教育,和妈妈的一言一行绝对有分不开的关系。妈妈性格当中的喜怒无常,遇事情毫无耐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毛病,已经在小女孩身上,有了最直接的表现。

细想一下,如果这位妈妈能够在女儿发飙不讲道理之时,及时地教导她与人为善,与亲朋好友分享 美食 美景,培养孩子谦恭礼让的习惯,那么她的女儿还会那么自我、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吗?

如果妈妈再多一点耐心和爱心,自己不要那么轻易动则情绪失控,在公共场合大发雷霆,那么这个女孩子还会那么容易生气发飙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妈妈爱女儿,这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但是可悲的是,这位妈妈不懂得如何给予女儿“恰当的爱”、“真正的爱”。

更可悲的是,妈妈只知道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养,自己一手造成孩子的乖张和喜怒无常的性格,但是妈妈还全然不知。

真替这位母女担心,将来这个女孩,她的人生会顺利、会幸福吗?她的妈妈将来会后悔吗?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成龙大哥和吴绮莉的私生女“小龙女”(吴卓林)的生活现状。

因为背负着“小龙女”这个耻辱的标签,得不到父亲的承认,母亲喜怒无常,她的生活充满了一般女孩难以想象的坎坷和痛苦。

但这一切都不是“小龙女”本人的意愿所导致的。

自“小龙女”出生起,吴绮莉就 像一个精神分裂者,时而打骂、侮辱女儿,时而又和她上演甜蜜母女情。这个单亲妈妈努力给女儿提供最好的物质,却也给她最深的伤害—— 18岁前, “小龙女”曾数次报警投诉母亲涉嫌恐吓,她也数次自杀未遂。

吴绮莉自己的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藏毒、嗑药、虐女、放纵女儿饮酒…… 曾经的香港亚洲小姐,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把一副好牌,活生生打成了如今面目全非的模样?

追溯到上一代,吴绮莉的父母在她出生不久就离婚了。她的母亲 郑黎明 痛恨所有男人,也痛恨婚姻,所以吴绮莉一直 活在母亲近乎侮辱式的家庭教育中。

变态的是,母亲一次次地阻止女儿像普通人家女孩一样恋爱、结婚、生子,她经常对吴绮莉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做鸡都没人要!”

吴绮莉产女后没有了生活来源,要靠母亲接济,郑黎明每次都把钱当着“小龙女”的面扔在地上,让吴绮莉跪着一张一张地捡。

生活在这样扭曲的家庭,父亲的缺席,母亲的严苛,造成她一生缺爱。吴绮莉太需要有父亲般的人保护她了,难怪她会飞蛾扑火般,投入叱咤江湖的成龙大哥的怀抱。被那个“老渣男”始乱终弃之后,她还赌气生下小龙女。

最可悲的是,在女儿“小龙女”身上,再次重演吴绮莉的悲剧人生。

所以,吴绮莉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从那场与成龙大哥的“畸恋”开始的,包括小龙女的痛苦生活,其实早就在上一代人那儿,就埋下了伏笔,是偶然中的必然。

设想一下,如果吴绮莉可以像其他单亲妈妈那样,努力修炼自己,自强自立,打破家庭魔咒,逃离宿命,还女儿一个幸福的人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她选择了让家族的“魔咒怪圈”继续毒害自己,毒害女儿。

所以,“母静则子顺”。不争吵、不发怒的母亲,对女儿的正向影响力是无形而巨大的。一个家庭里,宁愿要一个没有文化的慈母,也最好不要摊上一个“河东狮吼”般的“悍妇”母亲。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有人说父母是原版,子女是他们的复制品。

深以为然!

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女儿从小就会观察妈妈与爸爸,与外人的相处之道。在不知不觉中,女儿就会有和母亲一样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说话态度、性格和兴趣爱好。

所以,反观我那次旅行途中遇见的另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小孩子非常可爱也很懂礼貌。爸爸妈妈应该是80后,妈妈很温柔,爸爸很阳光,很会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孩子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旅行,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礼貌习惯、增长了见识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对父母懂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为人处世的榜样来影响孩子。

可以想见,这个男孩子的家庭氛围一定是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举一动,大方得体,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又想起好多年前我们大学同学聚会时的情景。出生于六十年代的我们,都因为响应国家号召,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当年从美国回来的同学金缨则有四个孩子——三个大小不一的女孩子和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她家的四个孩子个个热情、开朗、阳光、知书达理。不说别的孩子,就说那个最小的女儿,她还没有上学,但是我们聚会的时候,她总是表现得很得体,对谁都特别有礼貌。

当大人说话的时候,最小的这个女儿总是聚精会神地聆听,显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偶尔还会插话,说出来的话既幽默、风趣,又不失儿童的天真可爱。小女孩的优秀表现,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的“教子有方”。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耐心和爱心、妈妈的性格和品格、妈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妈妈是大气还是小气,一定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孩子的言谈举止中。

我在想,即使是生活在一个不算富足的家庭,但是家里有一位平和、淡然、不斤斤计较的母亲,那这个家庭的孩子是幸运的,从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女孩子一定是让人喜爱的、受欢迎的。这是我阅人无数后总结出来的一条自以为是的“定律”。

《愿你慢慢长大》是学者刘瑜写给自己刚满百天的女儿的信。文章细腻、深情,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跃然纸上,令读者感动至深。

董卿在《朗读者》某一期节目中,引用了这封信的一段文字,再次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共鸣—— 女儿,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永远有好运,永远被世界温柔以待,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是呀,每个女儿都是妈妈的心尖尖的。要想让妈妈的女儿得到善待,一生一世睡到自然醒,一生一世快乐又幸福,那么妈妈们,从现在开始修身养性,做个气定神闲、智慧优雅的妈妈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