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做教育,风来满眼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才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与热,无穷际

教育是个宏大的话题。必须承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现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教育就是我的信仰。

教育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它首先在于“传道”,在于呼唤受教育者的道德良知,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理想与信念,在于保障受教育者的心灵健康发展。

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之友,是愚昧或人性异化的天敌。让我们的孩子首先成为一个人。教育是重要的。我们有理由说: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人性;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生命;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未来。“塑造灵魂”,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在我的学生眼里我是一名和蔼可亲的老师。师者——学生之楷模。师者——社会之先导。在学生看来,教师是可亲可信的,教师是真善美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我该如何配得上这沉甸甸的称号。每一次站在讲台前底气十足,教书育人。每一次都响亮大方的回答别人的职业提问----我是一名教师。为人师者必须先有其魂,再配其德,最后行其道也。

                师魂

教师必须要有“师魂”,简言之,就是为师的灵魂。谓为师的心灵或精神。师魂”,简言之,就是为师的灵魂。谓为师的心灵或精神。高尚的“师魂”,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师者——社会之先导。教师是社会中的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引导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把天下人的心灵导向高尚的领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己任”。教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师者——社会之先导。教师是社会中的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引导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把天下人的心灵导向高尚的领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己任”。教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一位作家在晚年时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中的《学界三魂》说“中国旧说,本以为人有三魂六魄,……国魂也该如此。……一是‘官魂’,一是‘匪魂’,一是‘民魂’”惟有“民魂”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惟有“师魂”发扬起来,中国教育才有真进步。“师魂”的塑造基于时代发展的使命。“师魂”的塑造使于教育本质的要求。“师魂”的塑造源于教师职责的必然。“师魂”的塑造在于教师主体的自觉。“师魂”的塑造基于时代发展的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说到底是“强国梦”。 “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才强国梦”。“中国梦”,是“教育强国梦”。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单单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基础还在教育,在于一批有师魂有职业理想的教师。

              师德

教师必须要有“师德”是为师或从师之道德,道德是行为,是主动的表征、是外部的现象,它是从师者的行为选择。“师道”,简言之,就是“为师之道”,是教师应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学》,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道德是人类的最高道德,也是人类最后可见道德的主要方面。人类需要道德,社会需要道德,而且道德是最高、最后的思想境界,既然道德是人类的最高、最后的思想境界,那么道德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最后的思想境界。

 在我理解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我们要实现依法治国,教师就要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是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首要标准。我们知道,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的,但违法的行为一定是不道德的。爱国守法的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教师必须是一个天然的爱国者。 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优秀公民。教师必须始终牢记自己在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人才;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必须保护少年儿童的一切合法权益。教师要认真学习

《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道德,都要求人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崇敬自己的职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得敷衍塞责。教师关爱学生就是:热爱事业,热爱未来。

“关爱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能转化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动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卡生到一所学校去,选择了一个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了“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对该校校长说,经过测验,名单上的学生具有优异发展潜能,也就是说,不管他们的现状如何,这些学生将来肯定出类拔萃、前程远大。并嘱咐校长对这个名单要保密。 校长又告诉这个班的班主任,人家专家说如此这般,要保密;班主任又告诉这个班的各任课教师,并交代要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进行一次真正的测验,发现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情感活泼,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而实际上,罗森塔尔和雅可卡生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什么测验工作都没做,那份学生名单只是随意拟定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这样描述他与学生的关系:“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注视着他们的眼,我伴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欢笑而欢笑。”用流行歌曲中的话说就是: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一位有良知的老师。

有师德的教师,会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受教育条件的公平和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质量的公平。在现阶段,教育机会的公平主要是各级政府要确保每个有能力入学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失学;教育条件的公平主要是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大投入缩小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差距,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质量的公平,一方面,学校要让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让学生接受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追求公平” 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忽视每一个学生: 真心诚意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让教育的阳光;雨露照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这种需要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这是热爱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钱梦龙的作文教学)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采取一些有侮人格的方法和手段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切忌在公开场合指名道姓进行训斥、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自尊心是一个人可贵的心理素质之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全国优秀教师于漪说:“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一忌使用挑战式语言;二忌使用挖苦式语言;三忌使用告状式语言;四忌使用预言式语言;五忌使用比较式语言;六忌使用结论式语言;七忌使用孤立式语言;八忌使用记账式语言;九忌使用驱逐式语言;十忌使用罢课式语言。

但,同时还需要教师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有道理,要合情合理。严而有度,所谓严而有度,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严而有方,所谓严而有方,是要求教师善于疏导,不搞强迫命令。严而有恒,所谓严而有恒,一方面是指要求提出后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是指提出要求后要有检查和落实,不能虎头蛇尾。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心,他们就没有同情心;而以爱心去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爱心的最好手段!”所以我们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爱心的手段。

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地教好书,满腔热情地育好人。教育,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对教师来说,爱岗敬业最终要落实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育人”就是教育学生怎么样做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既要认真负责地教好书,又要满腔热情地育好人。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只会教书,不会育人,那只是“教书匠”,不配称“教师”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与进步,而且要负起为学生一生学习与发展的职责。坚持“教书育人”,就是教师要始终牢记 “教书”始终是为“育人”服务的,“教书”不能脱离“育人”,“教书”更不能危害“育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坚决摒弃“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做法!表即表率、榜样。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不但在知识、学问上要为人师,而且在行为、做人方面要为人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论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正人。”的教育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的教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思想、品格、情感、意志、举止、风度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琢磨和效仿。教师的每一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谚语:教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言慎行、谨小慎微,甚至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处在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时代,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睁大眼睛,热切关注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如果不能天天学习、终身学习,必将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的社会边缘人。

             师道

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习,自己不热爱学习、自己不读书、不思考是不可以的。师德建设更需要教师个人的内省需要教师个人的修身养性生命与良心同在,应是为师的伦理底线;生命与使命同行,应是为师的理想境界。生命因为有了使命而更加厚重,我们的使命因为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而生机勃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的真正永恒不变的大道。庄子在《庄子·胠箧 》中记录了一段盗跖与徒弟的对话—— 有人问盗跖:“强盗这一行也有道吗?”盗跖说:“怎么没有?拿得准屋里有财宝,这是圣;敢于率先进去,是勇;出来时殿后,是义;知道可行不可行是智;盗得后平均分配,是仁。”

  “师道”比“师德”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师德”只是“师道”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内容。“道法自然”。为师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把握为师之真谛,规范为师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为师的神圣使命,才能感受到为师的幸福,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师道”。理想与信念是人成长、进步的原动力。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经历着人事制度改革(从“吃皇粮”的干部沦为了职员和雇员)、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即将推进的退休制度改革,尊严感和幸福感确实今非昔比。越是在这样的生存和工作条件下,我们越应当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否则,只是将教师视为一门谋生的手段,成天总是想着如何度过要上的几节课,就必然会将教育教学视为沉重的负担,丝毫不可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孔子一生坎坷.困于陈、蔡之间时,几天没吃没喝,差一点饿死。孔子问身旁的弟子:“我们不是野牛猛虎,为什么会被困在旷野中呢?”子路说:“也许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这话完全是怀疑的论调,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子贡说:“夫子之道过于高深了,所以天下不容。是不是应该稍稍降低些标准?”这话颇有修正的味道,孔子听了也不满意。最后,颜回说:“夫子之道至高至深,天下因此不容,但不容又有何妨?天下不容,方显出君子之本色!” 孔子听了,一天都欣欣然的。在艰难困苦之时,颜回能毫不动摇,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几天缺水断粮,没有信仰如何坚持得住?教师永远是清贫的。今日为师者不同样需要这种灵魂深处的信仰吗?教育生活的本质是教育实践。“师道”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在教育实践中,“师道”是无所不在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师道”就在这部活的教育学之中,在我们每一位为师者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一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禅师说:“就在眼前。”僧人又问:“我怎么看不见?”禅师说:“你因为有‘我’的缘故,所以看不见。”僧人又问:“因为我有‘我’的缘故,看不见‘道’,那么你是否看得见?”禅师答:“有‘你’有‘我’,更看不见了。”僧人不悟,又问:“如果没有‘你’、没有‘我’,是否看得见?”禅师答:“没有‘你’、没有‘我’,谁还去追求看见呢?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你不信。”僧人又问:“如何解释?”禅师答道:“世上本无所有,因眼有病,才将空幻视为实有;消除了产生错误幻觉的缘由,便犹如佛祖。道在何处?谁是佛祖?我们何必舍近求远、舍己求人呢?”

在平凡中坚守信念,在平凡中追求崇高,在平凡中实现梦想。这就是为师者的伟大之处。“道,可道,非常道。” 在教育生活中,“道”,就是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真谛。为师的规律可以探求,但无法设定;为师的真谛可以寻觅,然不能臆造。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挑水,是人的责任。备课、上课、改作、辅导、找学生谈心、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就是我们教师每天要挑的水。但我们有的老师整天忙于各种事务,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也尽到了自己责任,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却了自我。于是,职业的懈怠甚至麻木就悄然而至,而职业的幸福自然却渐行渐远了。“我也想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没有时间啊。”这话道出了很多老师的无奈。我们在尽心尽责地挑水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向左边山上的那位和尚学习,给自己挖一口幸福的井呢?

有魂,有德,行其道,犹如春风拂面。作为一位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二十多年的老兵,回过头看自己深深浅浅的职业过往,不由的感慨道,作为一名教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默默的勤奋努力,随风潜入夜,再一抬头,却是风来满眼春,桃李遍天涯。
相似回答